首页 > 专家视点 > 正文
康俊廷:关于深化重大政策措施跟踪审计效果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14日】
【来源:审计署】
字号:【大】 【中】 【小】

政策跟踪审计与传统审计的组织模式相比,具有立意的宏观性、内容的多样性、思路的创新性、组织的科学性、审计的联动性等特征,要求审计机关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注意从宏观上把握政策的总体情况,用全局的观点统筹审计工作,克服“就事论事”“盲人摸象”的局限性,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深化政策跟踪审计的效果。

完善审计组织方式,构建运行高效的审计模式

一是分层次构建审计信息平台,探索纵横联动的运转机制。根据审计需求,构建审计署(含派出机构)、省、市、县四级政策跟踪审计的信息平台,逐级建立以政策跟踪审计为主体,以其他专项审计为侧翼的组织机构,把所有审计项目统一纳入政策跟踪审计的范畴。同时,根据审计分工,分级采集与政策相关的规划、项目、资金等数据,构建“上下联动、横向贯通、快速反应、运转高效”的审计运行机制。审计署统一采集中央部门相关数据的总体情况,按系统分类下达至省级审计机关,再由省级审计机关逐级下达市、县审计机关,在此基础上,各级审计机关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有计划、有重点、有效果地开展政策跟踪审计。  二是实施六个统一,探索“大兵团式”审计作战模式。按照“审计计划统一、工作方案统一、实施时间统一、组织方式统一、处理标准统一、社会公告统一”的六个统一要求,对现有审计力量进行整合,优化资源配置,集中优势兵力,实施“上下联动、分级负责、协同配合”的“大兵团式”作战模式。集中力量揭示宏观经济运行中带有全局性、普遍性的重大政策落实问题,进而实现全国审计工作的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整体推进。

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构建计算机审计模式

按照政策跟踪审计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大计算机审计的力度,并将计算机审计全方位运用到政策跟踪审计的全过程,推动审计手段的现代化。  一是探索以“数字化”为特征的计算机审计。适应政策跟踪审计发展要求,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分层次建立综合性的审计信息数据中心,打造数据指挥团队和数据分析团队。按财政、金融、投资等专业构建计算机审计模型,探索“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和计算机仿真预测,揭示重大政策贯彻落实中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二是探索以“在线审计”为特征的联网审计。逐步建立网络信息环境条件下政策跟踪审计的模型与方法。通过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及建设单位的网络联系,实施建设项目在线动态审计监控,在把握总体情况的基础上,将重大项目的立项、申报、审批、建设、运营及绩效等内容纳入在线审计范围,并对重点建设项目的每个环节实施动态跟踪,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审计整改建议,把问题解决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之中。   三是探索以“变化趋势”为特征的趋势分析审计。依据经济活动变化趋势,将若干经济活动数据直接导向电子表格,运用计算机转换及超级连接等功能,将表格数据自动生成趋势变化图形,并将数据的异常变化或异常现象列为审计重点。运用这一方法,有利于评估一类或若干类政策落实的总体特征,通过综合分析快速找出政策执行中的异常现象,从而增强分析问题的针对性。在此基础上,客观、公正地评价政策执行的绩效水平,为完善政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加大风险隐患控制,探索审理新模式

政策跟踪审计具有“点多、面广、线长”等特点,加之时效性强、专业要求高、风险隐患大,对审计人员而言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为应对挑战,有效地规避、化解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在坚持依法审计、文明审计的前提下,还要结合不同审计项目的特点建立完善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实施审计质量全过程控制,探索审计审理模式的创新。  一是探索审计审理过程介入。积极转变审理方式,探索由传统的事后审理向事前、事中审理转变,把审理工作融入到审计过程之中,将问题解决在审计过程之中、风险控制在审计过程之中,促进政策跟踪审计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是探索“引领式”的审理模式。积极拓展审理内容,把审理扩大到对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实施及审计文书的全面审理,并对审计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审计内容的完整性、审计取证的严密性、审计文书的规范性、审计建议的针对性等方面进行评估,提出规范审计、防范风险的审理建议。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