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视点 > 正文
审计署西安办副特派员(主持工作)董维明:确保政令畅通的审计监督
董维明(审计署西安办)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26日】
字号:【大】 【中】 【小】

    受国务院委托,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日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关于201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每年的审计工作报告,都会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与往年不同的是,新鲜出炉的2014年度审计工作报告,在揭示财政管理、部门预算执行、地方政府性债务、民生及资源环境、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国有金融机构、国有企业等领域各类违法违规问题的同时,更加关注和重视了中央宏观经济调控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的贯彻执行情况。
   
    在经历了多年持续多年的经济高增长后,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重叠加阶段,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困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那么,在经济生活中,这些决策部署、政策措施是否得到贯彻落实,执行效果怎么样,在落实过程中有什么新情况、新问题,应当如何妥善解决和处理等等,面对这些疑问,审计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国家治理系统中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通过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密切关注财政、货币、产业、投资、税收等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揭示和反映政策措施不适应、不衔接、不配套等问题,从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分析原因,提出合理化建议,有效确保政令畅通。
   
    审计是确保政令畅通的“强心剂”。常言道,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部署得再周密,如果得不到有效落实或者落实不到位,其实际效果可能就会大打折扣。通过审计,能够及时发现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揭示风险隐患,促进有关方面完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努力破除政策措施落实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成为确保政令畅通的“强心剂”。用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的话说,审计不仅要灭火,更要切断火源,要从“点名”到“点穴”,从“点题”到“破题”。
   
    审计是确保政令畅通的“润滑剂”。中央围绕转变作风先后出台的八项规定、国务院“约法三章”要求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规定,规范了“三公”经费支出,有效推动了建设厉行节约、高效廉洁的政府。通过审计,能够从政策执行、资金使用、资源利用和行政效能等方面,综合分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揭露和查处严重铺张浪费、重大资源毁损及效益低下等问题,给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了一次疏导式检查,为确保政令畅通增添了的“润滑剂”。
   
    审计是确保政令畅通的“催化剂”。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经济背景下,一方面,地方政府大量举债,另一方面,部分省市又出现财政存量资金大量结余,个别省市还出现 “趴在”窝里“睡觉”现象,造成财政资金闲置浪费问题。通过审计,提出提质增效和厉行节约的建议,促进优化增量资金、盘活存量资金,提高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把问效、问绩、问责贯穿始终,密切跟踪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决算等环节,推动财政资金合理配置、高效使用。
   
    今年年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听取审计署的年度工作汇报时,明确要求审计署要围绕新一届政府提出的“政府性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等“约法三章”落实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对顶风“闯红线”的,发现一起、严处一起,做到有令必行、令行禁止。由此可见,审计在确保政令畅通方面的地位和作用的确不可小觑。
   
    因此,社会公众有理由期待,审计这个在国家治理系统中具有预防、揭示、抵御作用“免疫系统”,将在确保政令畅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董维明)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