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视点 > 正文
李锦:如何看待央企审计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01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大】 【中】 【小】

每到年中,审计署就会密集发布审计公告,交上一份央企的“体检报告”。28日公布14户中央企业的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再次引起舆论的关注。

连年来,每次审计结果公布,总是引起舆论的抨击。不可否认,央企很多问题确实严重,然而舆论“一边倒”,甚至有借题发挥添油加醋之势。很多问题在报纸网站上以醒目的标题被夸大,被渲染。

然而很多变化已经发生,我们有理性分析的必要。做一番辨别,以了解真相,掌握规律,增强人们的信心。

看清央企审计与往年的相同,有利于我们从规律层次上认识问题。

自2010年审计署首次单独公告央企财务收支审计结果以来,审计署已公布了对64家央企的审计结果。“屡审屡犯”的问题,几乎每年都存在,被点名的央企也为数众多,这些年被处理的人数不断上升,仅这次就有190名相关责任人被严肃处理,厅局级干部达到32人。这样的数字和“级别”,无不显示了相关部门追责和整改的力度。利用职权谋私的也出现一些新特点,例如南方电网原副总经理的亲属涉嫌用内幕信息炒股,连续8年无一亏损、年均收益率近50%。

看清央企审计与往年的相异,有利于我们从发展角度认识变化。

问题程度在出现变化。审计署发布14家央企审计结果,折射存在财务收支少计多计、项目未按规定招投标、违反廉洁从业等共性问题。而去年,报告揭露的重点是决策失误、违规招标和滥发福利三大共性问题。事情的性质已经开始发生轻微变化。14户央企违规致损失16.42亿,程度也开始变轻了。

诚意显著,整改效果明显。审计署公布14户中央企业审计结果后,国务院国资委已逐一列出问题清单提出整改意见,截至目前,在审计发现的问题中,已有接近97%完成了整改。按照审计要求,企业已补缴各项税款1.78亿元,挽回和避免损失32.96亿元。对提出的62项审计建议,企业均已采纳。不仅态度诚恳 ,而且效果明显。

机制建立,推进制度建设变好。截至2014年5月31日,相关企业制定完善规章制度1194项。截至目前,14户央企经过“边审边改”、“即整即改”、“持续整改”,都开始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中储粮以此次审计为契机,从基础管理、队伍建设、监督体制、财务集团管控、智能化管理等九个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实施区域一体化改革、资金集中管理、前置审批等八项措施,严肃查处违规违纪问题。

审计年年搞,问题还会年年查。关键是建立了制度,问题可能会越来越少。在制度建设上,我们应当关注是什么?

首先是有序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长期以来,部分央企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使得内部监管形同虚设。为央企上述顽疾的“绵绵不绝”提供了现实土壤。如何让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真正起到其应有作用,或许是我们需要切实改进并急切期待的。

其次是国资委管资本的监督管理制度的建立。未来的工作三个重点值得关注。第一,应该把审计风暴中发现的问题纳入监督体系,形成更具体、更严格的资本监督制度。第二,组织建设上 ,在现有监事会体制框架内,加强主管审计的专业建设。第三,要加强公司法理建设,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

尤其是重视党的纪律制度建设,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防止奢靡之风的蔓延。2012年底至今,中央先后出台了八项规定和约法三章等要求,使得此前国企的一些相关问题成为违规行为。可以八项规定的发布时间为准,对于之后仍违规的国企,一律加重处罚力度,使得其他国企今后在三公经费和职工福利等方面再犯类似问题的越来越少。

连续五年中央企业的审计报告发布,使我们看到,无论是国家 审计署、国资委还是中央企业,都开始重视制度建设。我们相信与期待更多的审计成果,最为期待的是更为健全的国企经营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

我们也期待舆论能够全面观察与分析,看到央企在审计推动下的积极变化。(李锦)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