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龙:以审计为国企改革保驾护航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27日】
字号:【大】 【中】 【小】

作者:北京国家会计学院 张庆龙

十八大以来,国企改革备受社会关注,审计监督如何更好的发挥免疫系统、国家治理功能经常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引发争鸣。新一轮的国企改革审计应关注客观审计对象的现实与审计自身的能力,找准审计方向,以有效发挥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和重要保障作用。反观现实,目前来看:

一、国企改革风险丛生

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国企改革也必然要思考其两面性。

首先国有企业必须改革。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国有企业大量传统经济的战略布局,会使得行业收入增速显著下滑。在下滑的同时,成本和库存也在对比之下显著增加。这时的国企改革应从外部、内部两个方面着手推进。从外部来看,应积极利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三大重点区域的战略实施,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推进国企改革,以享用改革带来的政策红利、开放红利和创新红利。从内部来看,国有企业必须加强内部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管控力度与风险管理水平,降低资金压力与管理成本,逐步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决策的效率与效果性,实现向管理要效益。

其次,在面临机遇的同时,国企改革应关注改革这一过程中衍生出来的重大风险。例如,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带来改革活力的同时,也要注意一些决策者对于政策的误用和错误理解,是否会出现利用股权改革继续鼓励重大基础设施与重资产的投资,使得经济增长继续靠投资拉动,反而进一步恶化国民经济总体结构,带来比例失衡。再比如,从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来看,虽然,2004年、2008年,国有企业分别建立了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体系,但最大的问题还是是否能有效执行并融入现有的管理体系之中。因此,国有企业在产业转型、对外走出去的改革过程中,仍然存在大而不强、一把手权力过大、信息沟通不畅、部门岗位职责划分不清、分子公司失控、信息化程度低等突出的内部管理问题。这些不足会造成国有企业整体抵御内外部风险的能力比较差,在改革过程中会潜存不少风险隐患。

二、国企改革必须接受审计

从理论上来说,国有企业的国有资本性质决定了国有企业必须接受政府审计机关的审计。从审计依据上来说,根据两办最新印发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审计监督的若干意见》,我国审计机关必须做到:“国有企业、国有资本走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不留死角”。从必要性上来说,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定发展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命脉,也是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推动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审计可以及时发现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经营管理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并从宏观角度和微观层面上,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评价等功能,在保障国有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国家治理和反腐的效果,以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保障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三、国企改革过程中审计大有作为

审计不是阻碍国企改革,不是通过审计束缚国有企业领导人的手脚,让其无所作为。审计是为了帮助国企领导人从外部的角度审视自身在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体制性风险、决策性风险、内部管理风险等重大风险问题,从体制建议、政策建议、管理完善建议上,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强对国企领导人的外部监督,避免决策失误,促进深化改革,防范国有资产流失。

2016年的审计公告来看,审计首先从经营成果的真实性上进行了合理保证,为国家整体改革战略的正确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其次,从制度建设上,审计通过对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测试,从流程管理完善的角度提出重大议事决策规则的遵循以及重大风险隐患预防等明确的完善建议。第三,从国家政策的落实跟踪角度上,围绕”三去一降一补”、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的贯彻执行进行了审计,以保障政令畅通、提高政策的执行力。最后,从内部管理上,通过检查,通过政策建议推动企业发展方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促进国有企业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等方面揭示相关政策措施在贯彻落实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遇到的困难,以利于下一步国企改革的顺利完成。

四、审计应找准方向而不是无所不能

当然,针对国企改革,审计也不可能无所不能。因此,审计在全覆盖的方向上应该是有重点、有选择的。第一,侧重于风险导向。例如,在国企混改过程中,应关注方案流程设计、资产价值认定等风险环节,防止国有资产贱卖,既要帮助推进混改,又要有效防范资产流失风险。第二,从问题导向走向制度流程导向。应针对历年审计中屡审屡犯的问题,运用制度、流程导向的完善建议,推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落地实施,促进国有企业苦练内功,提质增效,真正做强、做优、做大。第三,从治理导向关注企业一把手的权力运行与议事决策机制,加强问责,促进企业科学决策。第四,从反腐导向披露违反廉洁从业规定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相关违纪问题的处理提供线索和信息的来源,避免重复监督。

最后,为了有效保证国企改革的审计质量,审计应注意未来信息技术推进所带来的大数据信息的应用,实现现场审计与在线大数据审计相互结合,以节约审计资源,逐步实现全覆盖。否则,审计资源的有效性会影响审计效果的发挥,更难以实现经常性审计。(作者现为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审计与风险管理研究所所长)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