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审计:让中央政策落地生根——审计署驻重庆特派员办事处政策跟踪审计纪实
《当代党员》2017年第7期 董莎莎 赵拓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18日】
字号:【大】 【中】 【小】

20148月起,按国务院统一部署,由审计署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中央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开展跟踪审计。

“过去的审计主要是对资金、项目进行审计,而这次对国务院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审计,是审计机关深化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审计工作职能作用的需要。”审计署驻重庆特派员办事处分党组书记、特派员吕劲松说。

号令一出,国家审计署重庆特派办的审计人员开始在巴山渝水之间辗转奔波,通过开展审计监督,促进中央政策落实、推动重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审计人员现场踏勘扶贫项目

及时“叫停”

——叫停落后产能,推动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全面落实。

20166月的一天,三峡库区已骄阳似火。

审计人员杨静带着“稳增长等政策跟踪审计”任务,驱车驶入库区某县。

来到县城近郊,不远处两根醒目的烟囱撞进杨静的视线。

“怎么离县城这么近?”这引起了杨静的注意。

经询问,杨静得知,这是一家本该早就搬走的水泥厂。

第二天,杨静和同事分头到相关部门查实,发现这家水泥厂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该企业水泥磨机直径2.2米——根据国务院明确规定,直径3.0米以下的就属于落后产能,应在2012年底前淘汰;二是该企业的生产许可证已于20137月到期,后未申请延续。

作为审计战线的老兵,经验丰富的杨静决定先不打草惊蛇,而是到外围收集证据。

相关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16年,该企业每月平均用电量在几十万度上下浮动。

“这说明企业一直都在生产,没有按规定停产!”杨静判断。

调查还得知,该企业夜间仍在偷开落后磨机进行生产,经当地政府多次惩处仍未能禁绝。

看到时机已成熟,杨静等人突袭现场,并采集了图片证据。

最终,在罗列的各项证据面前,企业负责人无话可说。

随后,当地政府立即整改:关停落后企业,拆除销毁落后设备。

及时“揭露”

——揭露违规使用,保证中央专项资金专款专用。

20158月,杨静发现,巫溪县一乡镇敬老院工程2009年就立了项,6年过去了却还没验收。

这立即引起了杨静警觉。

经组织批准,由杨静带领陈实、朱飞两个小伙子奔赴巫溪进行调查了解。

“为什么立项了这么久还没验收?”在巫溪县民政局办公楼,陈实直奔主题。

“前期一直在选址,没找到合适的地方修建,现在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一直支支吾吾。

“建在什么地方?”杨静继续追问。

“就在旁边!”对方用手模糊地随便一指。

问到这里,虽确认项目已落地,但对方紧张和不正面回答的态度让审计人员仍觉得不对劲。

离开办公室,杨静站在楼前抬头一望,突然发现,“所谓的‘旁边’,就是跟民政局办公楼连着的,是‘一体’建筑?”

审计人员立马意识到了一种可能:民政局占用了该项目的部分建筑面积作为办公楼。

为核实相关事实,杨静和同事开始收集证据。

果然,20107月,该县民政局开始建设社会福利中心,为此挪用乡镇敬老院改扩建专项资金213.53万元。201112月,福利中心两栋主体建筑完工。

20136月,该县民政局搬迁至其中一栋楼一楼办公,而另一栋楼一直闲置了4年。

最终,该问题被写入审计报告后,受到了有关领导同志高度重视,被列为国务院办公厅督查问责事项。

随后,重庆市、县两级政府高度重视,立即整改:全额归还被挪用资金,民政局从福利中心搬出,相关责任人被严肃问责。

如今,该县的社会福利中心已完善了相关设施,几十位老人正在这里安享晚年。

及时“鞭策”

——及时鞭策进度,保障国家重大项目如期落地。

20156月底的一天,涪陵区龙头港作业区一期工程建设现场。

审计人员邓世军眉头紧皱,在工作记录本上写道,“仅开展场地平整、进港便道建设等前期准备工作”。

接着,邓世军又询问了龙头港铁路支线工程项目建设情况。

“项目进度滞后呀!”邓世军对项目业主负责人说。

涪陵龙头港作业区一期工程和铁路支线工程,是重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贯彻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两个重点项目之一,计划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开工建设。

然而,一番审计考察下来,邓世军发现进度很不理想——截至20157月初,因涪陵区政府在招商引资、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完善报批等环节推进缓慢,投资额为12.28亿元的龙头港作业区一期工程仅开展场地平整、进港便道建设等前期准备工作,尚未全面开工建设;因铁路规划调整等因素影响,龙头港铁路支线工程项目的铁路货场、进港铁路建设方案尚未确定。

“这关系到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邓世军说。

于是,邓世军取证并将该问题写入了审计报告,进行了反映。

接到报告后,相关单位高度重视,采取多种措施加快工程建设进度。

“正是因为审计发现了影响工程进度的问题,客观地反映了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引起了项目建设相关部门和单位的重视,这对于保障我们项目的顺利进行很有帮助。”项目业主方负责人说。

在审计人员的鞭策下,重庆观景口水库项目审核批复工作等一批重大项目得以加速推进。

及时“点赞”

——鼓励地方先行先试,合理整合专项资金让“1+1>2”。

20166月的一天,云阳县清水乡岐山村。

村民李秀国盯着一栋生意兴隆的农家乐,乐不可支。

这是他2015年盖起的200多平方米的房子,现在租给朋友经营。

“每年租金就有六七万元!”李秀国说。

可在3年前,这样的事他想都不敢想。

李秀国生活的变化,得益于重庆市实施的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项目。

李秀国的家,原来在海拔1500多米的高山深处,不通路、不通水、不通电,生活和生产都非常困难。

2013年,重庆决定加快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让更多像李秀国一样居住在高寒边远山区的贫困人口早日搬迁,摆脱贫困。

重庆市的做法是整合四项财政专项资金,统一用于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四项财政专项资金分别是市发改委管理的生态移民搬迁补助资金和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市城乡建委管理的农村D级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市扶贫办管理的专项扶贫搬迁资金。

“这几项资金可以有效地整合起来,形成合力。”重庆市财政局农业处处长唐孝权说。

整合后的资金,统一政策标准,统一项目安排、统一资金计划、统一资金拨付,由区县主管部门负责统一实施,实现“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

重庆市整合专项资金,在一些部门规章制度尚未及时修改的情况下,能否通过审计呢?干部们一度很担心。但很快,他们发现审计人员实事求是地肯定了重庆的做法。

“我们认为,重庆市这种为高山生态扶贫整合资金的做法,确确实实是一项惠民生的重要举措,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符合改革的方向。”审计署重庆特派办时任财政审计处处长黄崑说。这让重庆的干部们吃了定心丸。

2013年以前,我们扶贫部门的专项资金大概每年是1亿元,能够搬迁1万人左右,四项财政资金整合后大概每年能够整合15亿元,其中8亿元用于贫困户的搬迁,也就是每年可以搬迁8万贫困人口,比2012年以前扩大了8倍。”重庆市扶贫办副主任魏大学说。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