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法治报:扶贫资金审计情况出炉公众反应强烈 扶贫资金“睡大觉”不止是懒政
【发布时间:2016年07月05日】
【来源:上海法治报】
字号:【大】 【中】 【小】

629日,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2015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刘家义介绍扶贫资金审计情况,称审计了扶贫资金分配管理使用情况,重点抽查了17个省的40个县。审计发现,1.51亿元扶贫资金被虚报冒领或违规使用,8.7亿元扶贫资金闲置或损失浪费。  

让违规使用扶贫资金的情况无所遁形  

我国之所以能够实现7亿多人脱贫,与国家的巨额投入密不可分。今天,我们又设定了到2020年,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为了让底层群众尽早摆脱贫困,需要社会各界合力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个别省份、单位甚至个人,弄虚作假、玩忽职守,他们就会变成脱贫路上的“硬骨头”“钉子户”,影响脱贫进程。  

2015年的审计报告来看,扶贫资金的使用确实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不单单是发放不到位、不及时,还有挪作他用的情况。而数亿元扶贫资金长期闲置,也反映了扶贫攻坚的难点所在。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是重点抽查了17个省份的40个县,抽查的50.13亿元扶贫资金中,有8.43亿元闲置超过1年,这占到抽查资金的17%,比例之高,令人震惊。  

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是脱贫解困的“助燃剂”。对于扶贫资金的使用,不仅要筑牢精准对接的制度之堤,还应对非法挪用、贪污腐败等行为严厉问责,以保障扶贫资金落实到位。现实中,出现过把扶贫资金当成“唐僧肉”的,扶贫变成了“帮富”,真正需要帮扶的贫困人口却与扶贫资金绝缘; 出现过“雁过拔毛”式扶贫的,层层截留,发到百姓手中的扶贫款,大大缩了水。  

针对这些乱象,不仅要创新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发放和整合盘活资金使用的方式,更加需要借审计之机,让违规使用扶贫资金的情况无所遁形,确保扶贫工作真实有力地推进。  

能否严厉追责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  

扶贫攻坚的目标期限眼看就要来临,而扶贫形势依然严峻,不少乡村人均纯收入不到1000元,有些特困户唯一的“电器”就是一盏节能灯……怀着一种“时我不待”的焦灼,现在从审计署的报告中得知仅仅一年就有1.51亿元扶贫资金被虚报冒领或违规使用、8.7亿元扶贫资金闲置或损失浪费,公众的第一反应,相信除了愤怒,还是愤怒。  

扶贫资金使用中的问题由来久矣,贪污、挪用、冒领现象无奇不有。较近的一个典型案例是,2015年审计发现,在扶贫重点县广西马山县认定的扶贫对象中,“3119人不符合扶贫建档立卡标准,其中有343人属于财政供养人员,有2454人购买了2645辆汽车,43人在县城购买商品房或自建住房,439人为个体工商户或经营公司”……这样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为何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理?  

问题产生的原因,审计署有关部门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进行了分析,“扶贫资金投入渠道较为分散,统筹管理不够”、“监管存在薄弱环节”、“社会监督还未落到实处”。比照一下,可能会发现,在审计署近几年关于扶贫资金的审计活动中,无论是存在的问题,还是对问题原因的剖析,其实大同小异。人们所诧异者,“监管存在薄弱环节”,扶贫攻坚是中央确定的目标,如果多年一贯地老是监管薄弱,缘由究竟何在?“社会监督还未落到实处”,动员社会力量监督扶贫资金的使用,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吗?  

在审计署报告披露之后,追责必然是下一步的工作。多年以来,坊间的一种声音认为,与事件性质的严重性相比,惩罚的力度似乎稍有不足。当下在扶贫攻坚“时不我待”的背景下,也许需要确立一个追责的范本以儆效尤,这个范本一要清晰划定责任和性质,到底是违纪、违法还是犯罪,不可含糊其词; 二是追责不妨高调进行,使相关人员知所戒惧。  

闲置扶贫资金15年,拷问相关部门的良知和责任  

一边是各地不断爆出贫困儿童、留守儿童上学难、营养不足,甚至温饱都不能解决的新闻,一边却是巨额扶贫资金遭受浪费、冒领,甚至被打入“冷宫”的局面。不得不说,对比之下,有些地方可能穷的不是经济,不是财政,而是一些政府部门最起码的为政良知。  

被抽查的50.13亿元扶贫资金中,竟有超过六分之一在“睡觉”,实在令人无法接受。现在,一个最直接的、公众关心最迫切的问题是:让8亿元扶贫资金闲置的都是哪些地方政府?能够让扶贫资金闲置超过15年的,究竟是哪里?以及相对应的具体责任人。一定要把他们曝光出来,接受公众对其为政能力的二次“审计”。  

要知道,这已经不只是单纯的懒政,而是涉嫌渎职。对于这些扶贫资金遭受的“非扶贫”待遇,应一一给出说法,有关方面也需要对其背后的负责人追责。同时,要厘清扶贫资金的损失浪费,对其拨乱反正,并建立更加阳光透明、监督有效的机制,以改进扶贫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6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条例要求,对于失职失责造成严重后果、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损害党执政的政治基础的都要严肃追究责任,既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又追究领导责任。追究责任,就是对善待、慎待扶贫资金最好的宣誓。要知道,扶贫资金区别于其他公共财政的特点在于,它们不仅考验公共部门的责任心,更考验相关官员的良知。  

让有限的国家扶贫资金做到雪中送炭  

某些地方执行国家扶贫政策如此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其被审计署曝光,完全是咎由自取。等待这些地方的将是整顿和问责。值得追问的是,审计署仅仅抽查40个县,就查出一大堆问题,如果审计署等相关部门改抽查为统一检查,结果又将如何呢?  

不仅扶贫资金长期闲置、浪费,一些地方乱戴贫困县帽子的情况也比较突出。去年10月,国务院扶贫办官员苏国霞曾表示,贫困县脱贫以后不愿摘帽,或者戴着贫困县的帽子炫富,这样的现象客观存在。某些地方一方面戴着贫困县帽子找国家要扶贫资金;另一方面又大兴土木,大秀富裕,申请小康县、百强县。政府如此“穷”、“富”通吃,实际上暴露出双重人格。  

据介绍,国家扶贫办认定贫困县主要采用人均 GDP、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三个指标,是一套比较有技术的、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问题是,有技术的指标体系下,为何会出现贫困县炫富的咄咄怪事呢?按照相关规定,骗吃低保者不仅要清退相关资金,面临问责处罚;如果情节比较严重,还可能构成诈骗罪。而某些地方骗戴贫困帽,扶贫资金闲置、浪费,公职人员、个体户、经营公司老板成为扶贫对象,骗取国家扶贫资金,相关部门是否该采取问责措施,启动法律程序呢?  

令人略感欣慰的是,扶贫资金闲置、浪费的问题已经被审计署曝光。针对某些地方戴着贫困县的帽子炫富的现象,国家扶贫办正在采取改革贫困县考核机制,建设扶贫县约束机制,逐步建立贫困县退出机制等三个方面的措施。但是这些机制何时正式开始实施,能否杜绝富人被扶贫、穷人被“脱贫”、扶贫资金被冒领、贫困县炫富等怪现象,让有限的国家扶贫资金真正做到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这不仅考验着地方政府及其主政者的诚信与国家扶贫办的执行力,而且事关亿万民众的福祉,考验着国家的扶贫政策效率。  (子虚 整理)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