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智库:中央为何加强企业审计?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12日】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字号:【大】 【中】 【小】

\

"要坚持境内境外审计一体化,加强对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国有金融机构的审计,揭示国有资产流失或'坐失'、经营效益下降或不真实等问题及其原因,促进企业深化改革、提质增效、做强主业,维护境内外国有资产安全。"这是日前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部署2016年审计工作时的表述。

会议间歇,审计署办公厅有关负责人表示,这将是2016年审计工作的重心之一。中央对此已经提出了明确要求,企业审计的力度相较往年会大大加强。

记者了解到,一方面,面对企业利润尤其是央企利润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中央已经对央企纾困作出了部署。目标是要在两年内扭转当前的困难局面,更好发挥央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作用。在此过程中,清理处置"僵尸企业"是重要举措。既要实现企业提质增效,又要避免国企资产流失,这需要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

另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深化国企改革和加强国企国资监管,中央推出了系列重要举措。《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等纲领性文件和意见的发布,都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决心。

"在此进程中,也愈加重视审计工作的职能发挥,强调要加大对国企国资的审计监督力度,以审计促进各项制度的完善,释放改革红利,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支持。"审计署企业审计司有关负责人说。

为企业纾困增效保驾护航

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111月,国有企业利润总额20424.7亿元,同比下降9.5%。其中,中央企业14650.6亿元,同比下降10.4%;地方国有企业5774.1亿元,同比下降7.3%。

针对这一境况,中央已经开出"药方"。对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剥离重组,对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处置"僵尸企业",到2017年末实现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额显著下降;加快从非主业领域退出,严控产能过剩行业投资,促进国有资本更多地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同时,还要推进管理增效,开展"成本管控、效益否决"专项行动,加大存货和应收账款清理,大力压缩非生产性支出,减少管理层级,实行工资效益联动,强化业绩考核和激励约束,落实提质增效责任。推动商业银行落实不良资产处置政策,加大产能过剩行业呆坏账核销力度。

"这些政策的落实,都需要国家审计的跟进。"有研究人士表示,影响企业经营效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宏观经济大环境相关,也与企业自身的管理漏洞等密切相联。

这位人士尤其强调,要做好增量、盘活存量、主动减量,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或坐失。比如某企业有几本账本,总公司盈利,但子公司却亏损,盈利与亏损相抵,还是亏损。亏损的子公司下面还有孙子公司、重孙子公司。他问该国企负责人有多少下属子公司,结果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谁也说不上来。只得把公司财务部门负责人找来。

再比如,拥有2000亿元资产的某集团在2013年一度陷入"塌方式"困局,亏损达50多亿元。该集团对三家子公司的材料采购价格进行调查发现,10种材料中采购价格最高的高出原价371%,最低的也高出30%。母公司亏损的同时,下属子公司背后的"寄生公司"却赚得盆满钵满。有子公司负责人出资成立"寄生公司",通过大幅抬高成本等方式从公司攫取利益。最多时集团的中间供应商有近7000家。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国有企业规模都大,有的企业二级单位有几十个,三级单位好几百个,职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管理层级少的五六级,多的十来级。制度传导下去,层层减弱。

国有企业盲目铺摊子、扩规模,偏离了主业。总公司的利润被子公司消耗殆尽,致使企业陷入亏损泥潭难以抽身。而总公司下面的子公司衍生出来的公司,本身就变成了吞噬国有企业利润的"寄生虫",严重侵害了国有企业的肌体。

正是基于这些原因,中央要求在2016年要加大企业审计的力度。记者从审计署了解到,加大企业审计力度,目的也是积极推动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促进企业提质增效。一方面要反映影响经济社会运行和企业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性矛盾、制度性障碍和重大管理漏洞。另一方面,揭示影响企业发展潜力的重大风险隐患,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推动企业实现科学发展。

着力弥补企业审计空白

实际工作中,审计部门还以企业领导人员的权力运行为核心,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的重点领域和环节强化监督。

审计署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企业领域发现的问题,很多涉及金额巨大、性质恶劣,手法也越来越隐蔽化,链条错综复杂,"串案"、"窝案"长期"利随人走"等较为突出。审计部门充分发挥震慑作用,发现和揭露了中央企业存在的许多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并移送相关部门处理。同时,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促进企业健全内部监督制衡机制、规范重大事项决策流程,防止权力异化。

在过去的2015年,审计署有关部门就组织实施了对部分中央企业(原)法定代表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发现了执行宏观经济政策不到位、虚增业绩,以及违规决策、管理不规范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等问题,涉及的一些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已移交有关部门处理。

审计对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相对于国有企业数量来说,审计的范围还需要进一步加大。2008年以来,审计部门对国资委和财政部监管的118户中央企业中的57户进行了审计,对中央部委所属的94家企业基本上未进行审计,对国有企业境外(不含香港、澳门)机构和投资未进行审计,境外国有资产尚处于监督真空之中。这离实现国有企业审计全覆盖的目标,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要迈进。

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境外资产的规模与日俱增。社会各界要求加强境外企业审计的呼声越来越高。研究人士表示,巨量境外国有资产处于审计真空之中,难保不发生严重腐败问题。加强对境外企业的审计,这是审计的法定职责。查出问题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审计促进相关体制机制的完善,既防止资产流失,也更好地助力企业走出去。

针对审计覆盖面有限的情况,2015128日,中办、国办下发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文件明确要求对所有的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都要进行审计,做到审计全覆盖。

记者了解到,审计署正在积极探索和研究"走出去"审计的规则、制度、方法。一是要积极走出去审计,研究走出去审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二是要促进相关主管部门加大信息化建设步伐,对"走出去"企业的重大项目的决策、重大项目的投资、重大资金的调度使用,通过信息化加强管控;三是要从方法制度上提前思考、提前布局,促进国有企业真正"走出去",能够科学发展,同时也能管得住、管得好。

构建国企国资审计监督体系和制度

"'十三五'时期,我国要在战胜诸多困难和挑战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异常艰巨繁重。"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刘家义表示,"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围绕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积极有效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更加充分地发挥审计作用,根本在于创新。"

就此,刘家义提出,要增强独立性,创新审计管理体制;立足全覆盖,创新审计工作机制;突出职业化,创新审计人员管理制度;着眼一体化,创新组织管理模式;运用大数据,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把握规律性,创新审计理论。

具体到企业审计上,审计署企业审计司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期间,企业审计工作将以维护国有资产安全,促进企业领导人员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推动企业深化改革、提质增效和做强做优做大为目标,全面构建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审计监督体系和制度。

同时,将健全企业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及责任追究制度,关注企业贯彻执行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国有资产真实完整和保值增值、国有资产重大投资决策及投资绩效、资产质量和经营风险管理、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等情况,推动企业领域的"反腐、改革、发展"。

围绕着上述目标,要从三方面发力。

一是有效推进审计全覆盖。根据中央企业的规模、管理状况以及管理主体的战略地位等因素,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有重点、有步骤、有深度、有成效地推进企业审计全覆盖。

二是建立经常性审计制度。根据中央企业和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的重要程度等情况,确定重点审计对象,加大对重点企业、关键岗位领导人员的审计频次,实施经常性审计监督。

三是积极创新审计模式。构建大数据企业审计工作模式,有效扩大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大对中央企业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单位数据与行业数据以及跨行业数据的综合比对和关联分析,探索对重点中央企业的实时监督和联网审计。

(本文选编自《瞭望》新闻周刊,转载请标明出处)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