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国家账本中的细节变化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10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号:【大】 【中】 【小】

除了“减税”“3%的赤字率”“保民生”等关键词外,全国政协委员、审计署原副审计长董大胜在预算草案报告这本国家大账中,读到很多细节上的变化,例如,账上有大笔资金“睡觉”的地区和部门,今年从中央政府得到的资金有可能被压缩。

在他看来,这些细节既是对过去多年来代表委员们意见的回应,也体现了我国的财政政策更加与时俱进。

预算草案中提及2016年财政政策时有这样的表述,“对收入高增长时期支出标准过高、承诺过多等不可持续支出或政策性挂钩支出,在合理评估的基础上及时压减”。

这句专业术语通俗来说就是,以往的财政政策,有一些支出是与GDP增速挂钩的,而现在这种某一项政府支出与GDP等挂钩的情况,经评估后要压减。

董大胜回忆,不管是在审计署工作期间,还是这几年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参与预算讨论,他都发现一些政府支出与GDP增速等挂钩的问题,已经损害了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率。

他举例说,过去教育经费支出要占GDP的4%。这样的政策要求,对改变我国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一些GDP总量比较大的地区,依然一刀切地执行4%就不合适了。这些地区,往往前期的教育投入已经很丰厚,再按GDP4%的占比来安排,就会结余很多。但预算又有执行率的要求,这就造成花不出去也要想办法花的局面,反而造成浪费。

董大胜说,几乎年年都有代表和委员提出“财政支出不应进行政策性挂钩”的建议。今年预算草案报告提出要合理评估财政性支出的挂钩项目,并不是要减少民生投入,而是为了让财政资金有更多的腾挪空间,提高使用效率。

另一个变化的细节是,预算草案报告提到,“对2015年末财政存量资金规模较大的地区或部门,适当压缩2016年预算安排规模,对执行中不再需要使用的资金,及时调整用于重点支出”。

在董大胜看来,这样的变化是直接针对李克强总理此前多次批评的政府存量资金问题的。通俗来说,就是存量资金结余的地区和部门,2016年从中央拿到的钱可能要减少。

董大胜说,这样的调整明确了,中央政府对存量资金的化解还是有办法的。

2014年以来,审计署曾经对全国的存量资金进行审计,在20156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审计报告中曾有这样的表述:截至2014年年底,审计署抽查的22个中央部门有存量资金1495.08亿元,18个省本级财政有存量资金1.19万亿元。截至20152月,仅18个省本级专户就有2145亿元趴在账上。

“趴在账上”的资金,中央部门有将近一半是教育和科技资金,超过一半的科技资金结转期在5年以上,到2014年年底,有14个省2009年以来筹集的创业投资基金中有84%结存未用。

董大胜说,一边是财政支出紧张,要过紧日子,另一边是财政资金“睡大觉”。

至于为什么今年才首次对存量资金有政策调整,董大胜说,我们过去确实不知道存量资金的规模有多大,涉及哪些地区和部门。经过几次审计,目前对财政资金存量的情况有本明白账了,可以用政策对那些沉淀在账本里的钱进行激活。

“关于3%赤字率的讨论是两会期间最热的话题之一。”董大胜说,不必为增加的5600亿元赤字大惊小怪,更值得讨论的是,在增加赤字规模的背景下,政府的支出怎么能更有效地花在刀刃上。事实上,财政政策里这些细小的变化,也都是在向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发力。【记者:刘世昕、周凯】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