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报:用公开堵死骗保骗钱的漏洞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09日】
【来源:法制晚报】
字号:【大】 【中】 【小】

审计署对部分重点民生领域476.78亿元财政存量资金进行跟踪审计后发现,有141.76亿元未得到有效利用,占抽查总数的近30%。审计署6日发布的公告显示,这些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的资金主要是用于农林水、扶贫、社会保障与就业、城乡社区事务、保障性安居工程、养老服务等,涉及22个省的33个项目。

每当审计署公布一些审计数据,就时常会让纳税人产生心痛与庆幸之感,这一次也毫不例外。据报道,这回审计署查出7省份虚报保障房14450套;内蒙古81个旗县(区)为884名不符合条件的财政供养人员发放低保资金1076万元。虚报保障房完工量也好,为不贫困的公务员发低保也罢,都是为了套取、骗取本应用之于民的财政资金。对此,我们庆幸的是有了审计署的及时审计,相关问题或许还能补救;心痛的是,事后审计不具有事前防范的功效,而且未能实现全面覆盖,所以还不知道有没有更多潜在的漏洞与损失。

智者举一反三,在我们看到这样的审计结果之后,一方面希望那些违法违规的人受到严惩,以警示后来者;另一方面也希望相关漏洞获得制度补丁,以防类似的情况接连发生。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解释,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金或者其他社会保障待遇的,属于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诈骗公私财物的行为。所以,针对内蒙古884名公务员骗取低保1076万元的恶劣事件,我们期待的不只是追回损失,也不只是针对当事人的党纪、政纪处分,而是公安、检察院的进一步行动,是违法骗保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与此同时,成功骗保的都是吃财政饭的公务员,那么负责审核低保资质的部门和人员,究竟是工作上存在疏漏还是“官官相护”甚至“近水楼台”?这恐怕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除了惩治骗保者,此事还必须顺藤摸瓜,看看“把关不严”背后有没有腐败的利益链。

据报道,这次审计署只是对“部分重点民生领域”的相关资金进行跟踪审计,而非全部资金。窥一斑而见全豹,我们有理由怀疑在未审计到的地区和领域,或多或少还存在类似的情况,所以也有必要多想些办法让更多潜在的问题暴露出来。比如说,如果一个地方声称完工保障房1000套,那么就应该要求其将这1000套保障房的具体位置、楼牌号甚至分配情况公之于众。这样一来,媒体也好,当地市民也好,就都可以“代替”审计署履行监督之责,看看这些保障房是不是真的已经完工。同时,如果再开放一个允许匿名举报的平台,那么在保障房数量上弄虚作假的行径必然会无处藏匿。

至于低保名单,更应该在当地以及政府网站上明确公示,以供所有人在所有时段查询。正所谓纸包不住火,只要做足了信息公开的功夫,死人、富人吃低保的情况就不可能长期存在下去。(庞岚)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