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刘仕鱼:“精准扶贫”怎可成“变形记”?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12日】
【来源:荆楚网】
字号:【大】 【中】 【小】

广西马山县是贫困人口基数大且近年来脱贫任务完成较好的县城。然而审计发现,该县认定的扶贫对象中,有3119人不符合扶贫建档立卡标准,其中有343人属于财政供养人员,有2454人购买了2645辆汽车,43人在县城购买商品房或自建住房,439人为个体工商户或经营公司。(《中国青年报》)

“精准扶贫”自问世以来,成效显著,但也问题多多,特别是在扶贫对象的认定中极易出现纰漏。近日,广西马山县就上演了一场扶贫的“变形记”,所谓的扶贫对象,实际上并不贫困,汽车、商品房、开公司这都不是事儿,试问这一类衣食无忧的“贫困者”是在脱贫还是在反贫?

扶贫讲究“精、准”二字,意味着在扶贫对象认定中必须精确制导。但在很多地方却困难重重,尤其是在基层。在村社自评中,人人都想分一杯羹,某些村民拉帮结派互相投票,反而忽略了真正需要帮扶的人;在乡镇审核中,有的领导干部采取先亲后公的方式,想尽办法让亲朋好友“贫困”,亦或是在把关中收受好处,让“精准扶贫”逐渐偏离轨道。

“精准扶贫”的“变形记”,变得好自当从贫困实现小康的华丽转变,变得不好的只能越来越贫。因此,笔者认为,“精准扶贫”还需严把双关。一方面,严把选举关。村民自主选举中,要实现错位监督。社与社之间互相监督,村干部与镇干部从中主持“大局”,分别联系到具体的社别,本着对村民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从严把关。另一方面,严把审核关。对所选出来的贫困对象,镇干部要走村入户去调查,一户一户的去了解具体情况,不仅可以免除浑水摸鱼的假贫困对象,也可以加强和村民的联系。

在笔者看来,广西马山县的扶贫“变形记”,如果是通过具体的扶贫措施过后,让当地群众能有车、有房、生活富足,岂不更有说服力。一味的通过“走后门”,只会让“精准扶贫”在变形中越走越远。(作者:刘仕鱼)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