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违规扶贫是最不堪的“底线之失”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12日】
【来源:光明网】
字号:【大】 【中】 【小】

审计署8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等个别地区落实精准扶贫工作不到位,扶贫资金未及时拨付或违规认定扶贫对象。审计发现,在该县认定的扶贫对象中,有3119人不符合扶贫建档立卡标准,其中有343人属于财政供养人员,有2454人购买了2645辆汽车,43人在县城购买商品房或自建住房,439人为个体工商户或经营公司。为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该县2014年度将人均纯收入低于国家农村扶贫标准2736元的608户、2272人认定为脱贫。(10月9日 新华网)

有着严格程序限制的扶贫对象,居然有超过三千人不符合要求,有的人不仅有车有房,经商办企业,还有的人属于财政供养人员,或者典型的“小资”和“中产阶级”,其间还不乏“富人阶层”。然而就是这么一群人,还居然登上了“精准扶贫”的“大雅之堂”,成为扶贫卡片和名册中的重要一员,如此名不副实和反向而行实属明显弄虚作假,也让扶贫的惠民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失去了其光辉的形象,并最终损失政府公共声誉。

究竟是这些人先贫后富,还是为完成任务的有意为之,答案不言自明。脱贫不易,扶贫很难。作为一项系统化和复杂化的工程,若是不讲求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就很难完成上面交待的任务。尤其是对于马山县这样的扶贫重点地方来说,扶贫的任务繁重,压力很大,若非竭尽全力就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同时,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又很难突出其政绩性,因而对地方政府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为此,解决“为谁扶贫”的认识问题尤为重要,也是解决“怎么扶贫”的手段正当性的基础要件。很明显的是,马山县对扶贫工作出现了理解上的偏差,并采取了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弄虚作假。

把非贫困户确定为扶贫对方,可以在不费吹灰之力的情况下完成扶贫任务,并拿出一个光鲜而摆得上台面的成绩,既可以有效应付上面的检查,又可以拿此作为炫耀的政绩。然而如此做的结果就是,那些本来有限的扶贫资金最后被白白浪费,雪中送炭变成了锦上添花,使扶贫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在于,真正的扶贫者没有获得政策的惠及,扶贫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地方脱贫致富的目标始终难以得到实现;另一方面,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异化会加剧社会的不公,同时也会带来贫富的进一步拉大,并成为激活社会矛盾,引发社会信任危机的隐患。

当然,在普遍性的弄虚作假的路径依赖下,扶贫领域也难以避免真空性的存在,“违规认定扶贫对象”的事件无以避免。然而,由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性,涉及对象的特殊性,都使得其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项政治任务,具有“底线中的底线”的地位。无论出于责任敬畏还是底线的固守,都意味着扶贫还得尊重事实与客观,做到最基本的“应扶当扶”的原则。“违规认定”和“劫贫济富”的做法,践踏了最基本的底线,也暴露出失范的权力已如脱缰之马。因而,当务之急必须解决“如何约束权力”的问题,才能让扶贫的路径回归于常态。

一次审计不足以解决问题,因为点上的问题在面上同样存在。要防止类似事件的出现,既要求在扶贫的任务下达方面要做到“精准化”,也要求在监督管理上要做到“精细化”。比如对扶贫对象的认定如何审查,对违规行为如何处理,对绩效的考核如何更加科学而有效,都是摆在管理部门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在违规行为的惩处上,如何更加及时而有效,做到有违必查,不放过任何一个人,是公共治理和权力约束的面临的巨大挑战。同时,让民生工程更加公开而透明,并让社会其他监督主体的知情权、监督权得到满足,需要制度层面的设计与完善。

自然,既然出现了个案就需要“就事论事”,对于审计出现的结果还需要“落实下文”。在此基础上,以审计为手段的全面审查程序应及早启动,给精准扶贫一个精细化的把关制度安排,也应由此早日提上议事日程。(作者:堂吉伟德)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