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突破政策落实的“最后几公里”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01日】
【来源:人民网】
字号:【大】 【中】 【小】

让顶层设计演化为底层落实,这不仅是市场参与各方的共同期待,更是改革从出发点到达目的地的“最后几公里”。

8月28日,审计署公布了2015年7月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跟踪审计结果,重点审计了财政存量资金及闲置土地盘活、重大工程项目推进、中小企业融资政策落实及简政放权等方面的情况,抽查了451个单位、229个项目,涉及中央财政资金981.83亿元。

与5、6月份相比,7月份的跟踪审计除了继续关注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重大建设项目推进、简政放权外,还着重审查了东北和西部地区财政存量资金和闲置土地的盘活利用情况,以及部分重大政策配套制度制定和执行情况。

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是当前财政管理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是用足用活积极财政政策的关键举措;管好用好土地对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但在项目贯彻落实过程中,各地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能缓则缓等不作为现象。从中央部门到省市地区都存在着专项资金在账上趴着睡大觉的现象,指定用途的款项没有被及时充分利用。

比如,截至2015年6月底,吉林省吉林市、洮南市等市县棚户区改造项目单位累计取得国家开发银行棚户区改造项目贷款256.75亿元。由于申请贷款时缺乏统筹考虑、项目推进慢等,有55.6亿元贷款资金(占21.66%)闲置在项目单位。2014年12月,财政部下达湖南省2014年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补助资金6亿元,并要求2015年4月底前上报资金安排情况。但截至2015年6月底,湖南省财政厅、发展改革委尚未完成具体项目的分解细化工作,上述资金闲置未用。

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也许有客观因素影响,但究其本质,还是主观原因占大头。一些措施于自身没有利益可言,反而要承担风险、费时费力、得罪既得利益者,于是政策执行者就患上了“选择性拖延症”,拖小了、拖黄了、拖久了,就会无人问津。或者是水平有限、能力不足,面对庞大的项目不知道从何入手,只能等待观望。主观不努力、客观找原因导致了政策、资金“原地转圈”,落不到实处。

对此,李克强总理曾指出,要通过审计,揭示并促进相关制度规定及时修改完善。中央政府制发了一系列改革方案、政策措施,构筑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框架,但一些部门和领域的具体制度规定没有及时修改完善,有的甚至成为改革推进过程中的桎梏,影响了政策落实的效果。

顶层的设计不能只流于形式,流于口号,更不能被束之高阁。宏观政策跟踪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通过揭示和反映不合时宜、制约改革发展的制度规定,特别是不利于经济发展、不利于资金整合、不利于风险防范、不利于政策落实的制度规定,以及各领域改革措施不配套、不衔接的问题,促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在跟踪审计推动下,整改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针对审计署之前跟踪审计反映的一些问题,部分地区逐项进行梳理,协调推进相关工作。重庆观景口水库项目在项目批复问题上有拖延现象,在跟踪审计之后,截至2015年8月中旬,该项目初设设计报告已编制完成并上报水利部审查。目前,该项目前期工作开展顺利,初步计划于9月上旬开工施工准备工程,10月底前开工隧洞工程。辽宁省朝阳热电项目由于一些证件未及时办理以及征地工作行动迟缓等原因进展缓慢,审计发现该问题后,朝阳市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制定了整改工作方案。主厂区已于2015年6月10日取得了土地使用证。这样的审计在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免疫系统”功能。

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既有代表性,也有针对性,如此提出的对策建议,能够推动简政放权和转变政府职能,推动体制机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唯有政策上下对称,经络畅通,才能令改革如臂使指,促进权力配置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从而促进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和高效化。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