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审计报告越具体就越有力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30日】
【来源:重庆日报】
字号:【大】 【中】 【小】

审计报告的新气象,是审计制度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我们期待这种变化能够促进具体问题的解决,进而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助力。

审计署近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201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与以往相比,今年的审计报告不仅点了一些违规使用财政资金的中央部委的名字,还在分析重大违纪问题时,点了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原总监郭振玺、云南省第一医院原院长王天朝、南方电网原副总经理肖鹏的名。(据《京华时报》)

审计报告中的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与公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但长期以来受到的关注并不多。导致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表述过于专业的审计报告让一般人理解起来很费劲,而且其中一些表述往往语焉不详。比如,到底是哪些部门违反了八项规定,哪些企业存在小金库,一般都不会说得太细。

今年的审计报告则毫不避讳地点出了违规部门的名单,并且明确列举出违法违纪人员的名字,这在十八大以来的历次审计报告中尚属首次。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积极变化,它表明此前社会各界关于审计的建议得到了重视。这种变化,一定程度消减了审计报告的信息壁垒,有助于普通公众更关注审计结果,进而行使监督权利。

审计署是国家财产的“看门人”,每年的审计报告就是关于预算执行和财政收支使用情况的体检报告。用好审计这个利器,能够及时刹住歪风,逮住“硕鼠”,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然而,因为当前的审计制度尚存在一些问题,虽然“审计风暴”这个词经常见诸报端,但很多问题并没有因此根治,总是在风暴之后卷土重来。

审计署近年来在审计报告创新方面下功夫,正是为了更好地激活审计制度的威力,让“审计风暴”成为真正能起实效的治理行动。一方面,审计报告由抽象转为具体,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更容易得到跟踪式处理,该查办的查办,该整改的整改。可以期待的方向是,审计将更好地与纪检司法部门无缝对接,形成反腐合力。

从媒体报道可知,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围绕“反腐、改革、法治、发展”,反映的各项审计共移送重大违法违纪问题800多起,有关部门正在按照法定程序进一步查处;中央纪委官网显示,前几轮对国有企业的巡视中,“审计先行、巡视跟进”的思路初露端倪,已被实践反复证明行之有效,本轮巡视的每个巡视组都将有审计人员的身影,他们将运用专业能力,协助巡视组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审计报告点名道姓地将问题部门、问题人员晒在阳光下,将给监督问责创造更好的条件。过去那种“隐姓埋名”式的审计报告,因为缺少明确的监督对象,后续的整改措施是否到位、相关责任人是否被问责,公众都不清楚。如今审计报告变得具体,大家可以进行长期监督,防止整改工作沦为“烂尾工程”。

中国当前正处于经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反腐倡廉工作也在进一步向纵深推进,审计工作将大有可为。审计报告的新气象,是审计制度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我们期待这种变化能够促进具体问题的解决,进而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助力。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