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关注国企改革,解决管理难题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11日】
【来源:中国青年网】
字号:【大】 【中】 【小】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11日电 “审计署近年来围绕国有企业监督做了许多工作。比如着力监督检查国有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关注法人治理结构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推动企业制定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强化内部管理的措施。”

为何管?

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原主任、审计署原党组成员、总经济师李勇库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有许多工作严肃揭露和查处了一批重大违法违纪问题,有效推进国有企业反腐倡廉。“从审计情况看,总的情况是好的,但也不能掉以轻心,问题仍然存在。”

比如,一些国有企业业重大决策失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特别是在企业重组改革、投资并购、招投标、物资采购等环节,有的管理人员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权力寻租十分严重。“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国企监督机制存在缺陷,监督深度和力度不够。”李勇库指出,有四种突出表现值得关注。

首先是未实现对国有企业的监督全覆盖。

实行审计监督全覆盖是《宪法》、《审计法》和中办国办印发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

“但受有的部门规章要求限制、法律制度不配套和审计力量严重不足等影响,审计机关在实际履行法定的全覆盖监督责任中遇到一定的障碍和制约,只能对企业领导人员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企业进行审计。”李勇库介绍说,由于审计力量不足,即使对企业领导人员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企业,也只能大体5年审计一次,且主要审计企业本级,重点抽查少数二、三级单位或反映十分突出的事项。同时,由于相关法律制度不配套,对国有企业境外(不含香港、澳门)机构和投资从未审计过,境外国有资产处于监督真空。

第二是在监督力量分散、交叉重复问题表现突出。

一方面是监督力量不足。“审计署每年审计10多户中央企业,投入每家企业的国家审计人员数量远少于中央企业在年度财务报表审计中聘请的社会审计人员数量。”李勇库说,另一方面,除审计机关外,还有多家监督机构如监事会、财政监察专员办、发改委项目稽察办都具有监督职能,且与审计职能相同或相近。目前,审计力量严重不足与监督资源分散、监督缺位与重复监督、监督职能交叉与信息不共享并存的矛看十分突出。

第三个突出表现是未形成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相互制约和协调。李勇库说,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但一些内设于相关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宏观管理部门的监督机构,既有管理职能,又有监督职能,集教练员与裁判员于一身,难以摆脱部门内部有关方面的掣肘,不利于发挥监督职能,未能形成三权互相制约与协调。

最后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整改及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

“尽管对国有企业监督力度在不断加大,但企业重大违法违纪、重大损失浪费、重大影响真实性、重大违反产业政策、重大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等问题依然屡查屡犯,一些单位还以种种借口,拒绝提供或者拖延提供与履行职责有关的资料,影响审计机关充分调查。”李勇库说,造成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整改及责任追究不力,未能形成对违法违规行为的震慑力。

李勇库最后说:“加强国有企业监督的关键在于,根据法律法规、党的十八届二中、三中和四中全会决定、中央关于依法治国、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相关要求,勇于改革和创新体制,整合监督资源,加强各种监督形式的协调配合,提升监督的整体效能,构建贯通性、大力度、有实效的反腐败、防流失监督体系。”

在哪儿管?

“今年是改革落地关键年,应该说国企改革落地条件比较成熟,会有实质性的动作。从外部环境上说,政府要继续提升管资本的能力;从内部环境上说,企业要设立更能激励创新的管理模式。”3月10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诚通集团董事长马正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他同时表示,改革的主要目的还是使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增强国企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

“由于国资是全国人民的财产,它必须得到特殊的监管。更好地管理资本,也是为了给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大的环境。”在马正武看来,对国企监督最重要的一部分是防止国资流失,这既包括高买低卖,利益输送、暗箱操作、少数人控制等国资流转环节相关的问题,也有与内部管理低效无效、决策失误等有关的效率、损耗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监管方式也不同。对于前者,要把制度的笼子还扎得紧一些;对于后者,要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在考核激励方面进行引导控制。”

马正武提到,还有一种监管是对国资运营、配置效率进行评价,“企业不挣钱,或者该挣的钱没挣到,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效率缺失。而这种评价既包括日常考核,也包括各方面对企业的监督,这就要求央企提高披露水平。”

在企业内部改革方面,马正武表示,改革的最终方向是市场化,既要强调国有资本战略性的配置,同时还要强调国有资本运营效率的提高,这两个不可偏废。

“在下一步的改革过程中,应鼓励企业大胆的尝试,在实践中检验。另外,企业不能把问题都推给外部环境,要使创新成为国企内生动力,这其中,市场需求导向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创造市场需求。这就需要改革内部管理模式,激励创新,同时宽容失败。”马正武称。

管什么?

在3月8日的政协经济界小组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肖宏江、全国政协委员贺同新就国企改革的一些具体问题发生了分歧。

肖宏江提出,中央提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之后,出现了一种只管资本的导向。主要管资本是对的,但也不能丢掉管人、管事。

“我建议管人管事管资本结合起来。国有企业包括上市公司,在管人、管事和管资本上是一体性的。管不住人,不能决定企业重大事项,这样的导向要考虑。”肖宏江说。

贺同新则表示有不同意见。他认为,着力点应在管控好公司治理的资源配置上,要管党组、管董事会,具体经营则坚持市场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党委、政府管好公司治理结构,不能简单地说管人。”贺同新说。

在更为技术层面,两位委员强调的重点也不相同。

肖宏江委员提出,在现阶段条件下,不能过分强调国有资产流失。“国企改革确实发生过这种现象,也确实存在腐败现象。但社会走到今天,我们不能再用老思维。”肖宏江委员说,现在的问题是有些企业的当家人不敢当家。

肖宏江委员说,经过多年的改革,国有企业监管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了。现在重大资产处置必须要经过审计,之后请评估事务所评估,结果还要由国资委审核,之后必须要进交易所公开挂牌。

而贺同新委员的关注点则是科学评价企业管理层的履职。“管国有企业时应该按绩效考核。国有企业是属于全国人民的,政府不管是不可能的,因此指标很重要。”贺同新说,对各类企业要分类考核,共性的方向是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贺同新提出,既要考核年度目标,更要有长远眼光。“既要有考核每年创造财富的指标,比如EVA经济增加值。同时,特别要强调一点,要着力考核它的创新能力,考核企业的活力、创新能力是否增强,体制机制是否优化。”贺同新说,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与企业创新能力、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给企业创造良好的氛围,该管一定要管住,不该管的就一定让企业自己干。

记者手记

一料种子,能否长成大树,既要看基因,也要看空气、土壤、水份等条件。

对于中国经济来讲,国企的种子早已经种下,何时能长成茂盛的森林,还要看各种条件。

从社会角度看,国企的事,不是国企一家的事。无论是从所有权属性来讲,还是从管理体制来说,国企与社会的联系,如鱼与水,片息难离。

从公司治理角度看,公司治理从来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利益不断调整、协调的过程,也是文化、法律、经济不断磨合的过程,再加上国有企业股东代表的复杂性,完善我国国企公司治理结构,又增添了难度。

从改革路径角度看,国企改革的事,也不能仅从内部做文章。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国企作为市场主体,与政府的关系自然是改革的关键之一。有委员提出,国企改革应该与政府职能转变联动,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因此,国企改革中,完善监督体系建设是一方面,处理好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市场、企业内部机制体制也是重要的方面。

从中国经济体大视野观察,正确认识建立统一完善的市场体系与国企改革的互动关系,也很关键:国企改革不到位,统一市场体系就是不完整的;统一市场体系体制、机制建设的步伐,也对国企改革起到或促进、或掣肘的作用。(记者 杨朝英 崔吕萍)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