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日报:以严格审计倒逼财经制度完善
凌 波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30日】
【来源:宁波日报】
字号:【大】 【中】 【小】
    
     
    审计署日前发布审计公告,公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38个中央部门单位2013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其中仍有一些部门及所属单位没有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三公”经费超标、违规盖楼和办公用房超标、动用财政资金发“福利”等违反财经制度规定现象仍是主要问题(6月26日新华社)。
    近几年,越来越多地发现,每年审计爆出的问题基本趋同,涉案单位、部门也多是老面孔。审计发现的旧问题还没整改到位,同样的问题又接连发生,让人有“补丁上面添新洞”的感觉。“屡审屡犯”使审计的作用大大下降,损害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就像啄木鸟之于树木生长,审计对于财政资金健康运行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但在审计揭开了种种“疮疤”之后,也需要关注这些“疮疤”是否愈合。审计的目的并非只是发现问题,而更要促进问题的解决。
    在同样的问题上,损失了一笔又一笔财政资金,倒了一批又一批干部,为何如此?一方面,确实存在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情况,需要进一步加大问责力度,以儆效尤;另一方面,不完善的体制机制往往是滋生这些老大难问题的“土壤”。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报告中指出的一些问题,如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界定不清晰,部分财政资金分配不规范,“三公”经费和会议费管理使用不严格等等,之所以“年年审计年年犯”,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于制度不严密所造成的。
    审计工作不能停留在“查错纠弊”的层面,只是监督政府的钱花了没有、花到哪儿了、有没有“跑冒滴漏”,而应自觉地从“经济卫士”上升到“国家治理”的高度。这些年,审计部门在坚持查处大案要案的同时,更加注重从深层次揭示问题、提出建议,并促成了一些体制机制的完善,如“三公”经费的公开、全口径预算制度的建立、政府债务管理办法的制定、国企重大决策机制的建立……实践证明,以审计揭示问题背后的体制机制缺陷,进而倒逼体制机制的完善,完全可以起到着力治本、防患未然的作用。
    要从根本上规范财政资金的运行,建立全口径财政预决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绩效考核是应有之义。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些宏观架构上的改革非短时间可以完成,需要顶层设计和多部门合力。笔者以为,既然每年审计如此受关注,就不妨从审计发现的问题入手,建立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完善制度的全链条管理,将其作为宏观层面改革的突破口。
    就目前来说,审计工作还需进一步改进运行体系和工作方法,注重对审计中发现的具体违法违规违纪问题进行剖析,总结经验,推动和改变体制机制建设,促进政府理好财、用好权、尽好责。这是民意的期待,也应该是审计工作追求的目标。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