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审计通报点名不能只是“敲山震虎”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30日】
【来源:中国江苏网】
字号:【大】 【中】 【小】

    审计署6月25日公布了38个中央部门单位2013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情况,相比往年,很多预算执行的违规问题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23个部门账务处理不规范或报表填列错误,涉及金额23.69亿元;预算编报不规范、政府采购规定执行不严格、资产管理及会计核算不规范等问题金额57.66亿元……审计署仍像以往那样严厉点名,问题仍像以往那样多,但当事部门和舆论的态度似乎在悄然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让人感到不安。(6月29日《中国青年报》)

    近年来审计风暴强力袭来,审计报告越来越公开透明,对违规部门的点名已经非常普遍。但随着越来越多的部门被点名通报,很多部门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很当回事了。反正不是一个部门,大家都差不多;反正不是第一次了,虱多不咬债多不愁,无所谓了。

    公众也开始麻木起来,有了审丑疲劳,年年审计年年出问题,很多错是曝了再改、改了再犯、犯了再曝,部门审计被审出问题,已经不是新闻了,哪个部门没被审计出问题,才是新闻。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的现象,关键在于审计部门审计出问题后,没有有效的对问题进行处理。现在,审计部门主要的工作是查账,执行的是监督职责,没有对违规部门处罚的权利。因为责任追究和处罚不到位,导致部分部门领导干部不怕被通报不怕被丢面子,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变得十分普遍。

    要治理违规问题,只点名通报已经不能起到作用了,建立健全切实有效的追责处罚制度,利用严厉的处罚让违规部门和主要责任人付出沉重的代价才能让他们不再麻木。公众也不会再认为政府的反腐行动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实际行动了,会更加关心反腐行动,并能主动参与到监督举报工作之中去。

    审计报告点名通报应当是治理违法违规行为的开始,为处罚提供依据,而不是处罚的终点,否则点名通报只是隔靴捎痒,不起任何作用。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