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评论丨10亿扶贫款遭冒领被闲置 谁之过?
【发布时间:2016年07月01日】
【来源:央视新闻】
字号:【大】 【中】 【小】

为改善贫困地区生产和生活条件,国家每年都会投入大量专项扶贫资金。但现实是这些资金中很多并没有切实有效地改善贫困百姓的生活。


6月29日,审计署审计长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2015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针对扶贫资金分配管理使用情况,审计发现了扶贫资金存在虚假冒领、违规使用和资金闲置等问题。具体内容有哪些?


这次扶贫资金审计范围有多大?



审计发现了什么问题?


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部分资金分配未充分考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情况;二是有1.51亿元扶贫资金被虚报冒领或违规使用;三是有8.7亿元扶贫资金闲置或损失浪费。


被虚报冒领的扶贫资金去了哪?


8.7亿扶贫资金为什么被闲置?



冒领资金是否被追回?


有关地方已追回资金1422.6万元,收回闲置资金6981.59万元。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谁来负责?扶贫资金应该怎么花?


央视评论:扶贫资金,岂能望梅止渴?


扶贫资金被冒领、闲置、挪用,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了。然而当审计署公布逾十亿的天文数字时,人们还是禁不住倒吸一口气。一边是扶贫攻坚任务急、担子重,另一边资金却躺在账户上睡大觉,或是被挪作他用甚至进了他人的腰包。什么原因让扶贫资金成了望梅止渴的工具呢?


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扶贫攻坚高度重视。扶贫资金作为久旱甘霖,往往对于贫困地区的百姓至关重要。扶贫资金如果使用和发放到位,会让贫困地区一步步走出泥潭,进入发展的良性循环。扶贫资金如果不到位,不仅会让资金掉入“钱窟窿”而听不见任何响动,甚至有的时候“越扶越贫”。


△四川大凉山彝族课堂 图片来源:新华社




扶贫资金, 为何游走在冒领与闲置之间?


扶贫资金被冒领,源于一些地方对扶贫资金管理不严,让扶贫款成了众人眼中的“唐僧肉”一些基层干部看不到身边群众的疾苦,只想着骄奢淫逸,不知不觉间把黑手伸向了扶贫资金。还有的地方,申领资金时就缺乏调研,虚报贫困人口,夸大贫困现象。而当资金真的拨付下来时,又找不到扶贫的对象和扶贫的路径,只能让资金在账户上睡大觉。还有的地方,把扶贫款当成可以随意摆布的“万金油”,哪里有窟窿就向哪里堵。这一次审计中,一些地方甚至挪用扶贫款修建宾馆,全然不顾贫困家庭的需求,不知资金如此使用如何让贫困人口脱贫。


当然,一些地方很重视扶贫工作,也愿意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却总是在扶贫工作中找不到办法、摸不准路数,陷入了本领恐慌,缺乏为政一方的责任担当。总担心扶贫资金使用不力,生怕钱打了水漂,一拖再拖之际,扶贫资金也成了沉淀资金。




扶贫资金怎么花?精准是关键


众所周知,“十三五”期间是中国扶贫攻坚的决胜期。对于扶贫资金而言,要“一分钱当两分花”,让每一笔资金都能助力扶贫攻坚的工作。要做到这一点,还是要在“精准”二字上下功夫。资金如何使用才能实现效率最大化?哪些家庭需要真金白银的扶助?资金如何使用才能让贫困人口不致反弹?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才能给出准确的答案。否则,“精准”二字就只能挂在嘴上当口号喊喊,扶贫资金就免不了打了水漂或是遭受沉淀的厄运。



△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作关于2015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通过审计问责 治理扶贫资金滥用


扶贫资金的拨付、流转、使用要实现全程监控。一方面,严格专款专用,绝不允许套取或违规使用扶贫资金。审计部门应加强对资金使用和流向的监控,加强对违规套取和使用扶贫资金的问责。这其中,既要确保每一分钱花得合理,更要确保每一分钱花得科学。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当在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监督上更多“依靠群众”。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资金使用上力求透明,让百姓知悉扶贫款的去向,用严格的制度和阳光透明的规则让贫困群众有真正的获得感。


十亿扶贫款,不是一个小数目。让这样一笔庞大的资金闲置、挪用、甚至冒领,是极大的浪费。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有5000多万贫困人口。置贫困乡亲的需求于不顾,让扶贫资金睡大觉或是打水漂,无异于犯罪。正因与此,我们有义务管理好、使用好扶贫资金的每一分钱。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五年后昭告世人,中国完成了史上从未完成过的扶贫壮举!


文丨央视评论特约撰稿 王健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