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锦 施宏:央企海外资产摸底要三管齐下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22日】
【来源:人民网】
字号:【大】 【中】 【小】

近日,国资委聘请市场中介机构核查央企海外资产,打破以往央企海外资产仅靠自查的局面。但是,第三方机构并不具备审计监管的功能。细想之,可以建立企业内部审计、国家外部审计以及独立第三方审计的“三位一体”全面审计制度体系,可谓监管央企海外资产的“新思维”。这种思维对在当前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的保障意义,对于国资监管改革也有启发意义。

近些年来,中央企业海外资产流失事件频出,例如,中航油“陈久霖事件”造成损失约5.54亿美元,中铁建在沙特项目亏损41亿元,中石油腐败窝案的落马者也频频涉及海外资产流失。截至2014年底,中央企业纯境外单位资产总额约占中央企业总体的12.1%,央企境外资产总额接近4.7万亿。为了保障央企在境外经济健康有序运行,探索有效的审计与核查模式成了重中之重,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展开,国有资本即将“出海”,制定有效的审计制度更是刻不容缓。

为此,国资委4月15日发布公告称,普华永道、信永中和等7家会计师事务所中标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2015年度集中重点检查项目和境外国有资产检查项目服务,中标价格合计达到1139万元。

我国央企目前主要依靠企业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具有天然的自我保护倾向,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难以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在缺失第三方审计的情况下,只靠央企自审会演变为内部人控制,这是造成海外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家审计亦有不少问题,国家审计署只能对企业领导人员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企业进行审计。2008年以来,仅对国资委和财政部监管的118户中央企业中的57户进行过审计,对中央部委所属的94家企业,以及很大部分央企的境外资产,基本上从未进行过审计。

第三方海外审计适时而生。聘用第三方机构对央企海外资产进行核查,有利于健全代理人约束机制,克服委托、代理问题,与国际市场接轨,避免单一的企业内审导致的弊端,又补充政府审计部门的不足,这样形成独立系统的审计,可以相互约束,保证审计更有效率地进行,防止内部人控制、开绿灯和灰色交易。而且,市场化的中介机构还拥有天然的优势,如专业水平较高、国际经验丰富和立场中立等特点。

这样看来,国有资产的审计应以内部审计为基础,中介机构审计为推动力,国家审计为关键,相互补充,从而形成“三位一体”的全面审计制度体系。这种新思维对国资委境外国有资产检查具有重要意义。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三位一体”的审计体系正是为了规范国企“走出去”的步伐,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规矩”,以实现央企资产“顺利走出去,胜利走回来”。

那么摆在面前的问题则是如何建立“三位一体”的审计核查体系?企业内部审计、国家审计与市场化的第三方审计层次如何划分?怎样做到有效分工与协作?建构“三位一体”的方案,确实需要监管央企海外资产的“新思维”,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李锦系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