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重庆办特派员尹树伟:坚持科学审计理念 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从审计工作报告看近年来审计工作的创新发展
尹树伟(审计署重庆办)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27日】
字号:【大】 【中】 【小】

    6月24日,刘家义审计长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做了关于201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每年的审计工作报告火热“出炉”时,社会公众和广大媒体可能更加热衷于期待其所呈现的新特点、新亮点。从今年的报告看,审计内容时效性更强,问题列示更加具体,公告内容更加全面,分析建议更加宏观,在更加有效服务改革发展决策的同时,也更好地回应了公众关切。笔者认为,审计工作报告是一年来审计工作情况和成果的综合反映,是审计工作理念与思路实践的结果,也集中展现了审计成果的综合水平和审计干部队伍的整体能力。因此,解读审计工作报告,不能局限于报告本身,更应深入领会近年来审计工作的新理念,把握审计工作的总体思路与发展脉络,才能获得更加完整、准确的理解。近年来,审计署党组积极适应审计工作新形势,围绕“反腐、改革、发展”,紧扣党和政府工作中心,努力在目标思路、作业模式、成果综合、能力建设四个关键环节创新理念,加强协同,不断拓展审计工作的广度、深度与力度,着力在更高层面上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推动完善国家治理。这些创新发展形成的成果,最终都反映到审计工作报告当中。在此,笔者基于工作体会,从上述四个方面,结合审计工作报告谈谈自己对近年来审计工作创新发展的粗浅认识。
   
    一、在审计目标思路上增强宏观性与时效性,促进更加有效发挥建设性作用
    我国经济历经30多年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当前已进入“三期叠加”阶段,面临诸多矛盾和困难。中央科学把握国内外经济社会形势变化,坚持“反腐”与“改革”双轮驱动,适时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努力推动“发展”这驾马车平稳健康运行。审计工作紧紧围绕中央精神,立足法定职责,进一步理清目标思路,着力增强审计工作的宏观性与时效性,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
   
    从增强宏观性角度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更加关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促进政令畅通,努力当好宏观调控的工具和反腐败的“利剑”。例如,重点检查“三公经费”、会议费管理和楼堂管所建设等情况的审计监督,促进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国务院“约法三章”;着力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扶贫资金、社会抚养费等民生项目和资金的审计力度,促使中央惠民政策落到实处;着力查处重大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两年共发现相关线索489起,推动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二是更加注重围绕中心加强体制机制制度分析,当好深化改革的“催化剂”。例如,围绕中央关于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的要求,监督检查行政审批权清理下放、机构改革推进、政府监管职责履行等情况,促进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改进行政管理方式;围绕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开展对财政体制运行情况的审计调查,促进各级政府间事权与财力相匹配、推动专项转移支付清理整合、健全地方税体系,完善财政管理体制。
   
    从增强时效性角度看,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及时性,即保持项目安排的灵活性,及时将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实到审计工作中。例如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国务院要求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情况下,及时调整审计项目计划安排,立即组织开展财政存量资金专项审计调查,摸清底数、查找问题,促进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二是持续性,即对一些重点领域、重点资金组织开展跟踪审计,促进及时防范和化解风险。例如2012年、2013年连续组织开展政府性债务审计,及时揭示一些地区通过新型融资手段举债规避监管、债务规模增长较快、偿债压力较大等问题,促进各级政府完善举债融资机制、切实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
   
    二、在审计作业模式上增强整体性与协同性,促进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审计目标思路必须依托科学有效的审计作业模式才能实现。近年来,适应审计目标思路宏观性、时效性增强的要求,审计署不断探索创新审计作业模式,切实增强整体性与协同性,努力提升审计工作的综合效能。
   
    从增强整体性的角度看,主要是打破以往条块分割的局限,探索“大兵团”作业模式,实行“五统一”组织管理,实现全国审计“一盘棋”,有效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提高审计工作的宏观性。例如在近年来组织实施的政府性债务审计、财政存量资金审计等项目中,通过实行“大兵团”作战,促进摸清了相关领域总体情况,从整体上揭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系统地提出了审计建议,在更高层面上发挥了促进规范管理和深化改革的作用,也提高了审计工作报告相关内容的宏观性。
   
    从增强协同性的角度看,包括内部协同与外部协同两个方面。一是增强内部协同,主要是适应信息化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一些行业审计中探索前台审计作业与后台数据处理相结合;适应加强宏观分析需要,探索问题分散核查与政策集中研究相结合。而在金融等领域,这两个方面进一步融合,实行“数据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集中研究”,实际上是形成了“问题核查”、“数据处理”、“宏观分析”三位一体的审计作业新模式,在信贷政策落实、债券交易、互联网金融等审计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及时发现了这些领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效发挥了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作用。这些审计成果,已经体现到这两年来的审计工作报告当中。二是增强外部协同,主要是加强与司法、纪检、监察等部门的合作,促进审计发现的案件线索及时得到查处,增强国家经济监督的整体合力。
   
    三、在审计成果综合上增强建设性与可读性,着力提升成果转化的效果
    审计成果综合水平直接决定审计工作报告的质量。如何更好地综合审计成果,是实现审计目标思路、有效发挥审计监督效能的“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关口。从近年来的审计工作报告看,审计成果综合的理念也在创新发展,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突出建设性与可读性两个方面。
   
    增强建设性主要是服务于改革决策的需要,表现在两个“关联度”增强:一是问题反映关联度增强,即不是仅仅停留在孤立问题本身层面,而是更加注重连同政策目标、实施机制一起分析,从而更加系统、深入地揭示问题的本质,增强审计成果的宏观性。例如对于一些中央财政补贴资金问题的分析中,将对同一对象发放的不同补贴资金(如渔业成品油补贴资金)进行分析,发现了相互间政策目标不协调,削弱政策实施效果的问题,从而促进相关专项资金设置的调整。二是审计意见与发现问题关联度增强,即更加着眼于提高审计意见的针对性,避免泛泛而谈,促进找准深化相关领域改革的着力点。
   
    增强可读性主要是服务于社会公众的需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公告内容更加完整,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二是既讲问题、也讲成绩,既讲审计、也讲整改,从而更加全面、客观。三是在问题揭示上既反映总体,也解剖重点,从而让公众既了解问题全貌,也了解具体表现。例如在审计发现案件分析中,既从总体上分析近年来违法犯罪行为的特点、趋势和危害,又列举各领域案件的主要情节和具体手法。
   
    四、在审计能力建设上增强专业性与纪律性,确保适应审计工作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审计工作报告是全体审计人员辛勤和智慧的结晶,而审计能力是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基础保障。近年来,随着宏观性增强,审计工作与经济社会运行的融合更加紧密,一些审计内容如政策分析、金融创新、工程质量等专业性强,对审计人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审计工作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加之“大兵团”作战等作业模式的出现,也对审计干部队伍的纪律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审计署高度重视审计干部队伍建设,多措并举提高审计人员的能力素质,着力打造适应审计工作发展新形势要求的审计铁军。笔者认为,主要是突出了专业性与纪律性两个方面。
   
    专业性方面,近年来以审计专业人才发展规划实施为统领,通过实践锻炼、集中培训、实务导师、干部交流等措施,促使审计人员特别是青年干部加强业务学习、增强实战能力,着力打造一支专业结构合理、业务能力精湛的干部队伍,确保在审计工作过程中能胜任、不短路。
   
    纪律性方面,主要是通过加强教育、完善和落实制度,促使审计人员增强理想信念,严守政治纪律,积极践行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自觉养成“实、高、新、严、细”的工作作风,严格遵守廉政和保密纪律,切实做到忠诚履职、团结奉献、严格自律,确保在审计工作中能战斗、不出事。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