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高原的青海审计人:谱写新时代新篇章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06日】
【来源:中国会计报】
字号:【大】 【中】 【小】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氧气稀薄、辐射强烈、降水稀少、温差极大,加之自然灾害多发、经济结构单一……在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青海省形成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覆盖的现状。

然而,这一“世界屋脊”也有着“三江源头”“中华水塔”之称,是我国极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何将扶贫重点工作落实,并因地制宜,为生态文明先进区建设保驾护航,青海省审计各级干部职工扎根高原、久久为功,用审计行动书写了青海发展史上的新篇章。

高原承众任 青年勇担当

“缺氧不能缺精神,海拔高干劲要更高”是郑建青的座右铭,他忠厚的外表下,饱含着对审计工作细致入微、乐于奉献的热忱。

他2006年从部队转业到青海省审计厅,从事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工作,在农业农村审计处一干就是8年,期间走遍了青海全省各市(州),到过80%以上的县,过硬的业务素质和丰富的审计经验让郑建青能够迅速发现疑点、聚焦问题。

郑建青三次被青海省审计厅评为“优秀公务员”,并作为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程一期顺利过渡到二期的见证人之一,在2018年获得青海省生态保护和建设办公室颁发的“三江源生态保护纪念章”。

捧着“优秀公务员”证书和“纪念章”,一幕幕片段在郑建青脑海闪过。第一次参加项目审计,望着成堆的会计凭证和财务报表,心里一阵发憷,而当发现审计线索时,又给了他无穷动力;家中大事、小事顾及不上,郑建青也满是愧疚。“觉得自己没有尽到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的责任。”提到家庭,他一度黯然,更感谢家人的支持鼓励,他说这是对他最大的肯定。

回想在夏季赶赴项目现场的路上一边就着糌粑,喝着路边的“矿泉水”,一边向牧民询问家中扶贫政策享受落实情况;隆冬腊月时节,和衣而卧,睡在没有取暖设备的简陋招待所听着外面的狗吠声,心里勾勒着第二天下乡入村的路线图……郑建青说这根本不算什么,只要看到党和国家的各项惠农惠牧惠民政策落实到位,看到牧民亲切的眼神,翘起大拇指说:挂真切!(藏语“谢谢!”),那才是一种由衷的自豪和满足感。

还有青海省审计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保审计处的常晓辉,他可以称得上是审计标兵、青年骨干,从事资环审计工作已10年有余,同样参与了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等青海省三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行程万余公里以上,踏遍了项目的每一个角落。

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项目的审计,最大的工作量是在现场、在野外,常晓辉与审计成员经常深入现场,奔波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项目区,高寒缺氧是常态,很多地方交通不便,只能步行。

实际上,现场核查,也是扶贫审计的“必修课”,要确保党的扶贫政策惠及每一名贫困群众,就必需深入一线。

从事审计30多年的青海省审计厅副巡视员、农业农村审计处处长曹红工作干练、为人爽快、经验丰富。“她既是我们处的带头人,又是为人亲和、循循善诱的老师。” 郑建青说,其实她已临近退休,却依然为扶贫审计事业倾注着无限热情,每在审计期间,都要去查看项目现场,在现场无意识晕倒过几次,她仍坚守岗位,不离不弃。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正是这样一个个无私无畏、任劳任怨的团队,做着平凡的工作,贡献着不平凡的审计精神和力量。截至2018年,青海全省贫困人口减少108.3万人,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5364元增长到2018年的10393元。

创新促审 管理效能实现新提升

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审计工作者始终依法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推动了各项政策、项目、资金的落实。

除此之外,青海省审计机关在政策落实审计、预算执行审计、民生资金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也做出不懈努力。近年来,他们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着力推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推动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

“审计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责任很大,不是单纯的核数字、查行为、审结果,其背后反映的是方针、体现的是政策、承载的是责任、影响的是决策。必须提高政治站位,以审计工作的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的高质量。”青海省审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清目光坚毅,他有着多年的财政工作经验,恰似一个“舵手”,带领着审计队伍一路向前。

朱清一直强调创新是审计发展的不竭动力,审计人员既要有“跳出审计看审计”的勇气,也要有“拨云见日、预先谋划”的远见卓识,推动审计从数量规模型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型转变,努力实现审计计划精准化、审计资源集约化、审计成果最优化。

对此,他表示首先要着眼“全覆盖、扫盲区”,创新审计计划管理模式,正确处理长远规划与年度计划的关系、抓住重点与兼顾平衡的关系、项目数量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建立健全审计对象台账,科学制定审计全覆盖计划,推动审计监督横向拓展、纵向延伸、有质有量。

“我们要严格计划审批和调整管理,逐级审核立项站位、立项依据,省、市(州)、县三级审计机关项目计划才能高度契合、有机衔接、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朱清说。

其次是着眼“一盘棋、一体化”,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做好相关职能划转、人员转隶以及地方各级审计委员会组建等各项工作,建立健全工作运行机制,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推动青海省审计纵向联动、横向合作、重点攻关“一盘棋”。

另外要着眼“治已病、防未病”,创新审计成果运用模式。朱清着重提到要发挥审计的经济“体检”功能,切实将审计整改全程化,做到边审边改、审后督促、跟踪问效、落到实处。

科技强审 审计效率实现新提升

立足新时代,科技强审是实现审计全覆盖、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必然选择。尤其是在青海72.23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加之高原地理特点,资源环境审计中的科技力量成为必要前提。

青海省审计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审计处处长郭光远说,按照审计署“统一规划、两级部署、以用为本”的要求,他们不断完善硬件配置,加大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单位数据与行业数据以及跨行业、跨领域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关联比对力度,变“大海捞针”为“有的放矢”,不断提高运用大数据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

据悉,针对资环审计过程中涉及到的点多、面广,疑点难发现、无法实地定位、现场延伸难度大等问题,他们与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合作,积极探索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基础地理信息GIS、ArcGIS技术,对地理信息数据图形进行叠加分析,快速、高效查找差异,精确定位锁定疑点线索,并通过GPS定位技术准确查找疑点问题,为高效开展审计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大数据审计分析提供信息服务。

青海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

青海省审计厅副厅长李敏介绍说,聚焦青海省的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他们组织审计了青海湖周边3县生态环保项目实施及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着力关注了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维护生态资金安全,促进生态项目发挥实效。

事实上,如今科技力量已融入到各个审计领域。社会保障审计处的雷有巍是个90后,展现出了新一代审计人的精神风貌,他于2018年在南审参加了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在大数据审计时代,掌握了大数据审计技术就像掌握了一门外语,通过另一种方式和数据对话,通过一条条代码语句,在海量的大数据中寻找关键疑点数据。”他深有感触。

不管是基于青海自身特点,还是从科技信息发展的时代背景来看,“我们都必须坚持走科技强审之路,向信息化要资源,向大数据要效率。”朱清表示,要突出实用,加快构建审计数据中心、数字化审计平台,开发推广便捷实用的数据查询、分析工具,健全数据采集和定期报送机制,推进数据格式标准化建设,努力实现青海省市(州)县三级审计机关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资源互济;要突出实效,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和网络知识培训,推进“技”与“人”有机融合;还要突出实战,大力推进“数据先行”,凡具备相应条件的项目,都应有效地运用大数据审计技术,并牢固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着力维护审计系统网络安全。

伟大时代,需要精神引领;逐梦征程,需要信仰指引。青海省审计人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职业荣誉感全力以赴,描绘出青海省审计工作新蓝图。(何欣哲)

责任编辑:李晓明 李亮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