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梗阻还要破?——从国务院督查看简政放权之三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04日】
【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字号:【大】 【中】 【小】

新华社北京8月2日电 作为本届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简政放权有效释放了市场活力,激发了社会创造力,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改革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6月上旬,新华社记者跟随国务院11个督查组,深入了解各地各部门简政放权的有效做法,调查简政放权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简政放权要“真简”“真放”

记者在督查中发现,各地各部门积极出台举措,有序推进简政放权工作,企业和群众从中得到很多实惠。但是,一些部门和地方也存在简政放权不到位,手里实权紧握不愿意“真放”的个别情况。

一位地方发改委主任说,在简政放权过程中,还存在着放得不彻底的问题。比如一些产业项目的审批权下放了,但是规划权上面把得很牢,而没有规划,下面根本不敢审批。

针对一些地方和部门简政放权不到位的情况,记者了解到,有的是改头换面,形式上简了、放了,但实际上仍然大权在握;有的是已经列入简政放权的规划中,但迟迟没有推进。

据一位地方市属国有集团负责人介绍,不久前,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要在证券市场上增发重组,需要报市国资委、省国资委、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国证监会审批,一套程序走下来,要8个月的时间。

“2007年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国证监会联合颁布的《国有股东转让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市属国有企业增发重组也必须报国务院国资委和证监会批。虽然暂行办法里说条件成熟时要下放审批权,但这么多年一直没变。”该负责人说。

简政放权要“方便老百姓”

近两年来,为简化办事程序,方便群众办事,多个地方和部门设立了行政办事大厅,效果明显。但是记者随督查组走访也发现,一些地方的行政办事大厅形同虚设,还有个别地方行政办事大厅的选址不考虑群众是否方便,大厅设在连公交车也不通的地方。

记者在一些地方看到,有的办事大厅里的公安部门只给办身份证,不能办户口。有些虽然设立了办事窗口,但后台服务跟不上,原来是群众分别跑住建、发改委,现在改成是往办事大厅跑两趟。

有一些下放的项目,下放后没人懂,还得重新培训相关人员,给群众带来不便。记者随督查组走访的某区县级行政审批中心负责人表示,去年下半年以来,区行政审批承接的10项下放项目中,有7项无群众来办理,多是专业性比较强的项目。

有一些办理人员反映,一些审批事项在县里办好,去了市里却不认账,或是本市其他县不认账,反而增添了麻烦。

“多部门、多机构一起办公是否效率真正提高?应该分析总结,哪些情况可以在大厅办理,哪些需要研究审批,不适合在办事大厅办理的,不能‘一刀切’‘玩数字游戏’。简政放权不能为下放而下放,应该考虑怎么方便老百姓。”一位办理人员说。

让简政放权落地生根

记者跟随督查组了解到,一些简政放权改革措施还存在法律政策不配套、上下不衔接、左右不协调等问题,一些改革项目难以落地生根。在处理“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关系、突破“中梗阻”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行政权力下放基层后,“放得下、接不住”的问题也要引起关注。

比如,一些项目在省市发改委立项后,开工前还需要履行较多的审批手续,环节较多。又比如,在扩权强镇改革中,国土、规划、建设等部门职权被法律限制在县级政府部门,乡镇在扩权和承接上缺乏法律支持;商事制度等改革的关联性强、环节多、涉及面广,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统筹、联动、配套还不够。

一些企业负责人反映,税务和海关等各部门都有自己的数据系统,企业报送时得分部门多次报送,企业麻烦,有关部门也麻烦。他们希望,在简政放权的同时,政府能够推动搭建信息平台,税务、银行、海关等相关部门都在一个数据库内进行资源共享,信息可以及时传送、及时收取。

根据督查了解到的情况,201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部门信息共享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电子政务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但是,目前,跨部门信息平台建设滞后,部门间政务信息共享进展缓慢;宏观经济信息库、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空间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等虽已建成,但部门数据的共享、获取困难,有关工作体系亟待建立和完善。

改革未有穷期,发展任重道远。从重数量到提高含金量,从“给群众端菜”到“让群众点菜”,从分头分层级推进到纵横联动、协同并进,从减少审批到放权、监管、服务并重,简政放权依然任务繁重。可以预期,简政放权改革措施的进一步推出必将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提供有力支撑,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执笔记者赵晓辉;参与采写:刘奕湛、杜宇、齐中熙、李延霞、陈梦阳、刘翔霄、向志强、李美娟、冯雷、朱峰、叶锋)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