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调查表明:山东省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成效初现(07-10-29)
【发布时间:2007年10月29日】
【来源:审计署济南办】
字号:【大】 【中】 【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最近,审计署驻济南特派办在对山东省中央转移支付支农专项资金审计调查中了解到,2006年,山东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要求,切实采取措施,积极开展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2006年,山东省财政厅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实施意见》,对支农资金整合的原则、方式、方法步骤等进行了统一部署,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开展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除了要求每个市选择1-2个县积极开展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外,省财政厅还选择平阴等5个县做为省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其中平阴、鄄城2县同时也是财政部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
 
    该省在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中,一是科学制定总体规划,引导支农资金投向。试点县根据当地“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紧紧围绕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结合近几年财政支农投入规模以及当地重点优势产业发展状况,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由县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共同参与,科学编制支农资金整合三年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确定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明确支农资金的重点投向。如,平阴县根据本县实际,确定围绕沿汇河平原、中部山区、沿黄平原三大经济带建设,重点培植玫瑰、畜牧、林果、蔬菜四大主导产业,建设六大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
 
    二是积极打造支农资金整合平台,实现“集中财力办大事”。试点县以主导产业、重点项目、优势区域为依托,打造支农资金整合平台,通过项目实施带动支农资金集中投入。如,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整合水利、农业土地开发、治理等方面的资金;以优化农业结构、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为重点,整合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产业化、合作经济组织等方面的资金;以加强生态保护、改善农村面貌为重点,整合水土保持、林业、节约型农业等方面的资金;以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为重点,整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推广等方面的资金;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素质为重点,整合农民培训、扶贫等方面的资金。
 
    三是统筹分配使用资金。县级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农业发展目标和规划,区分轻重缓急,对上级支农资金和本级支农资金的分配使用统筹安排。按照集中建设项目、集中建设地点、集中资金投入的要求,统一申报项目和资金,统一组织项目实施,统一协调项目建设,统一管理项目资金运行,统一进行项目竣工验收。四是建立支农资金整合协调工作机制。支农资金涉及部门多,整合难度大,为保障试点工作顺利开展,试点县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财政和有关涉农部门共同参加的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整合试点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并建立了支农资金整合试点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财政部门牵头协调,各有关部门紧密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为整合试点工作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从山东省2007年5月组织的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中期评估检查情况看,该省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已初见成效。
 
    一是通过编制支农资金整合三年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打造支农资金整合平台,试点县进一步理清了县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明确了发展重点和资金投向。
 
    二是集中财力支持了重点产业发展。2006年,山东省财政根据试点县支农资金整合年度实施方案,整合20项、9056万元省级财政支农专项资金,连同2000万元中央财政支农专项资金一并捆绑打包,一次性下达到各试点县;试点县以重点产业发展为核心,将各种资源向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重点环节聚集。如,平阴、鄄城2个财政部试点县2006年共整合各级各类支农资金4.75亿元,集中支持规划确定的建设项目,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主导产业升级,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三是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试点县通过开展支农资金整合,形成了政策“洼地”效应,吸引了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平阴、鄄城2个财政部试点县2006年整合的4.75亿元支农资金中,社会和企业投入3.42亿元。同时,试点县针对整合后支农资金规模扩大的特点,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加强了资金使用监管,保障了资金规范、安全、有效使用。四是转变了基层工作思路和方式。试点县各有关部门对整合试点工作的认识逐渐统一,主动从整合大局思考研究问题、部署安排工作,一心一意搞好项目建设,由整合前的“跑项目、争资金”转向“定方向、抓管理”,进一步夯实了加强支农资金和项目管理的基础。(相和国)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