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重庆办积极探索效益审计项目风险控制方式
【发布时间:2008年06月13日】
【来源:审计署重庆办】
字号:【大】 【中】 【小】
     
    近年来,审计署驻重庆特派办在认真执行审计署六号令等审计准则和规范的基础上,针对效益审计专业性、综合性、分析性和前瞻性,以及效益评价缺乏明确的标准等特点,采取多项措施,积极探索效益审计风险控制方式,取得良好效果。

    不同层次领域,分别评估风险。近年来重庆办实施的效益审计项目,往往既涉及宏观、微观等不同层次,又涉及诸多专业领域,由于不同层次或领域的体系模式、内部管理、评价标准、风险控制差异较大,因此,该办在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时,分别进行评估,以更合理地确定风险评价体系。一是分层次评估。如湖南电力行业审计调查,该项目既涉及具体项目的建设、运营情况,又涉及调查节能减排等宏观政策的落实,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该办分宏观和微观层次进行了评估。二是分领域评估。如重庆至怀化铁路审计,该办在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质量安全效益等不同专题进行细化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综合测试,对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均分别作出了深入的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降低了审计风险。

    整合审计资源,提高专业水平。在分领域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的基础上,重庆办在效益审计中,还利用整合审计资源,有效地控制了审计风险。一是整合办内资源,打破传统的以处室为单位的组织方式,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跨处室组成审计组,以适应效益审计跨领域、跨行业的特点。如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分行审计,由于开发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既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贯彻宏观调控政策,又要市场化运作和自我控制风险,具有财政和金融的双重性。该办在审计组人员安排上,从财政处抽调财政业务骨干参与金融风险向财政风险转化专题调查,进行地方财力分析和风险评估。二是利用外聘专家,提高专业水平。在滇池水污染防治资金效益审计调查等环保审计项目中,通过外聘专家,解决专业知识不足、审计评价风险较大的问题。

    加强相互沟通,客观分析评价。与传统审计相比,效益审计风险更突出表现在评价风险、归因风险和建议风险等方面。因此,重庆办坚持审慎原则,在进行审计评价、原因分析和提出建议前,重视多层次沟通,保证客观公正。如在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分行、工商银行广东分行等金融审计中,该办在对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和风险进行披露的同时,也对银行取得的成绩和做出的贡献予以客观的评价。此外,加强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就评价标准达成一致。召开研讨会,听取银监会、人民银行等金融主管部门专业意见。重视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及贷款企业的沟通,掌握地方及企业的实际情况,避免“一刀切”。

    通过以上措施,重庆办效益审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审计质量得到保证。2007年,该办实施的10个效益审计项目,其审计评价、原因分析及所提出的建议都得到被审计单位及有关部门的肯定。其中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分行审计、重庆至怀化铁路审计和重庆电信审计调查等项目还分别得到了审计署或重庆市领导的肯定。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