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们拥有同一片蓝天——武汉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问题
【发布时间:2008年12月03日】
【来源:审计署武汉办】
字号:【大】 【中】 【小】


    宋佳华,是武汉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中的普通一名。在这座城市里,他能与城里的孩子坐在同一间教室上课,与他们享受同样的教育。在武汉市,和他一样享受市民待遇的随迁子女还有几十万。这样的学习机会,源于武汉市政府多年来在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问题上所做的努力。

    不久前,审计署驻武汉特派办在武汉市城市基础教育经费专项审计调查时发现,近年来,武汉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和公办中小学为主,从入学、升学、收费等多项政策方面,给予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市民待遇,受到了进城务工人员的普遍欢迎和社会的广泛认同。据武汉办对994个随迁子女家长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家长们对其子女能在武汉入学表示十分满意。在调查问卷“您最感动的事情”一栏中,一位进城务工的家长说,儿子在学校享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后有了很大的改变,变得很有礼貌,懂得感恩,学习也有了进步。

    审计发现,武汉市在有效解决随迁子女上学问题上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一是从制度和经费上保障随迁子女入学。武汉市政府将随迁子女入学纳入该市教育事业计划统筹安排,自2003年开始把解决随迁子女入学问题纳入政府绩效管理工作目标,2004年将其确定为为民十件实事之一。在制度保障方面,明确教育、财政、计划、编制等部门职责,将随迁子女入学人数作为基数按相同标准分解教育费附加、安排公用经费、核定教师编制、建设教育基础设施、预留教育用地;在教学管理方面,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活动安排、统一考核评价;在收费、困难补助等方面,随迁子女与本市学生享受同样政策。

    二是合理布局解决随迁子女就近入学。武汉市教育局根据各学校对适龄儿童摸底调查情况、就近入学原则以及学校教学资源情况,每年秋季对开放接纳随迁子女入学的公办学校进行调整,做到各个片区都有开放接纳随迁子女入学的公办学校,并免收借读费。2007年秋季,全市敞开大门招收随迁子女就读的公办中小学有304所,共计减免借读费4513万元。对随迁子女愿意到非开放学校就读的,经申请并在申请学校办学资源许可的情况下也接受部分随迁子女入学,从而增加公办学校就读人数,逐步减少指定民办简易学校招生人数。2007年,在全市公办中小学就读的随迁子女达12.3万人,公办学校就读比例由2000年的30%提高到2007年的84.3%。

    三是公开入学信息和简化入学程序让随迁子女容易上学。每年秋季开学,该市教育部门都要在市各大媒体上公布接受随迁子女的公办学校信息,开通招生咨询热线,接受社会监督。随迁子女只需凭父母的暂住证和务工证就可到暂住区教育局报名,到指定的中小学入学。

    四是开展特色教育使随迁子女尽快融入城市教育。该市对接受随迁子女较多的学校,实行以课题研究深化融合,以主题活动促进融合,以重点干预优化融合等系列融合教育策略。通过一系列贴近随迁子女学习生活的活动,助其建立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使他们终生受益。如,江岸区三眼桥小学开展的“我能行、我最棒”特色教育,极大地增强了随迁子女自信心;花桥小学分校开展的“感同训练”,解决了随迁子女存在的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等问题;石桥小学将校长书写的“走近中华传统文化”主题书法作品张贴于教室楼道,引导随迁子女行为规范的养成。此外,通过构建高效课堂、指导家庭教育、开辟网上家长学校等措施与途径,有效促进随迁子女学业进步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通过几年的实践,武汉市在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所积累的经验得到了国内外相关部门的认可。2004年,武汉市在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主办的流动儿童工作经验交流暨研讨会上作了重点交流发言;2007年,在教育部与世界银行联合召开的全国流动儿童入学问题经验交流会上作了重点经验介绍,全国人大、劳动保障部等部门领导还到该市对接受农民工子女就读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朱燕华、朱玉梅)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