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汇报:跟踪审计保障灾后重建顺利推进——跟踪审计效果突出 为国家节约和挽回损失12亿
香港文汇报记者 罗洪啸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2日】
【来源:香港文汇报】
字号:【大】 【中】 【小】
    
     
    “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在不到两年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审计机关共派出近3000个审计组8000余人次审计人员,对4000亿元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和13 000多个恢复重建项目进行了跟踪审计和审计调查。正因为审计人员的提前介入,截至今年2月底,通过灾后重建跟踪审计,共节约重建资金和挽回损失12多亿元,收回违规安排和挤占挪用资金3亿多,依法追究了22个人的法律责任。

    对于跟踪审计对灾后重建的促进作用,四川省广元市市长马华告诉记者,灾后重建资金就是高压线,虽然跟踪审计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但是边审计边督促整改的“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有效避免了事后审计可能引致的审计风暴。“其实灾区的干部也不容易呀,他们‘5+2’没日没夜地忙,如果不进行跟踪审计,及时纠正问题,重建很难顺利推进。”

    按照审计署的部署,这次灾后重建资金的审计要覆盖中央投资的60%以上、地方投资资金量的80%以上。目前审计署已对灾后重建资金项目进行过两次审计公告,审计署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司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上半年审计署重点关注民房、学校重建等民生工程的审计。在解决好民众的基本生存问题后,今后审计署将对涉及灾区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开展审计调查。

    这位工作人员表示,根据安排,审计署下半年将对医院、城镇基础设施、就业援助资金以及产业恢复重建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调查,同时将对已完工的灾后重建项目进行决算审计。此外,灾区的地貌在经过两年的沉积已趋于稳定,下一步对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也会纳入到审计调查范围内。

    谈及这次跟踪审计,主责四川省地方资金、社会援助资金以及港澳捐赠资金审计的四川省审计厅副厅长唐萍感慨地说,尽管跟踪审计时间紧、任务重,却改变了过去事后审计秋后算账的模式,争取将问题消灭在萌芽中。“审计就是为国家守好大门,把好资金的最后底线。四川对灾后重建资金始终采取高压态度,就是争取重建完成后向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交一本明白账!”

    话你知:跟踪审计:变“秋后算账”为“治病救人”

    跟踪审计,是指审计人员从某一项工作开始立项就介入,一直到该项工作结束,全过程跟踪,通过跟踪审计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及时整改问题,规范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积极探索对特大型投资项目、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等的全过程跟踪审计。探索跟踪审计,是审计思路的一大转变。以往,审计工作主要是事后审计,这虽然也能发挥监督作用,但由于“秋后算账”的滞后性和间接性,即便查出了问题、惩办了有关责任人,但损失业已造成,再想追回或弥补都相当困难。而跟踪审计则不同,它要求审计人员从一开始就介入,全过程跟踪,能够更好地增强审计的时效性,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事实上,“跟踪审计”已在北京奥运工程审计和四川汶川抗震救灾款物审计中显露锋芒,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审计署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对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物资的筹集、分配、管理和使用情况及其使用效果,以及重点项目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全面检查国家支持灾区恢复重建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和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实施情况,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的“免疫系统”功能,努力实现保障灾后恢复重建不出重大问题,促进恢复重建工作顺利进行的目标。

    “5•12”大地震并没有打垮这里,经过两年的努力,万亿灾后恢复重建资金效果逐步显现,灾区正朝着“辛苦两三年,跨越二十年”的方向发展。令人欣慰的是,跟踪审计结果表明,这笔巨资并未乱花。不过,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灾后重建中还存在一些影响灾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值得关注。(罗洪啸)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