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万铁路为中华鲟繁衍“让路”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22日】
【来源:审计署武汉办】
字号:【大】 【中】 【小】
    当国家重点工程与生态敏感区域“邂逅”,要直接面对的便是建设与保护的矛盾。日前,审计署驻武汉特派办在宜万铁路审计中,发现了建设者为保护中华鲟繁殖地演绎的一段佳话。

    宜(昌)至万(州)铁路是我国铁路网“八纵八横”主骨架之一,被誉为铁路建设史上的百年梦想,估算总投资约270亿元,对长江流域尤其是鄂西、川渝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长江宜昌段,栖息着被誉为“活化石”的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中华鲟和多种珍稀鱼类。经中美中华鲟联合科考小组多年跟踪研究,1999年发现中华鲟在宜昌葛洲坝下游80公里江段形成了鲟种的唯一“产床”,这一江段也因此被确认为中华鲟繁殖地。据监测,每年到这一江段繁殖的成年中华鲟有130头左右。它们每年五六月份到达,一直在这里等到10月初至12月初产卵后,再回到海洋定居。宜万铁路在宜昌必须跨越长江,跨江之处正好在这一生态敏感区。为保护“国宝”的生存环境,宜万铁路在建设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措施,悉心呵护中华鲟的“爱巢”不受侵扰。
早在2002年3月,铁道部举行的宜万铁路在宜昌架桥还是掘隧过江可研方案评审会上,隧道过江方案曾作为工程首选。有关部门认为,架桥过江弊多利少,通车后火车噪声对城市干扰大,且宜昌长江水域已有3座跨江大桥,过多的江上建筑物将影响长江航运。但专家认为,隧道过江方案在施工爆破和建成运营过程中带来的震动与噪声,可能惊扰中华鲟的繁殖和洄游,再大的工程也要为“国宝”的生计着想。因此,工程最终选定了架桥过江方案。

    由于越江工程的桥址位于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内,为做到不惊扰“国宝”,施工单位在主河槽、主桥墩施工中,不使用爆破作业方式,以保障鲟鱼栖息环境的稳定;在中华鲟繁殖前期和繁殖期间,主河道不进行钻孔、打桩等高噪音作业,避免中华鲟短距离洄游和自然繁殖受到影响;在桥墩和混凝土箱梁之间架设隔振支架,减少运营时列车过桥引起震动对保护区的影响。

    同时,在大桥施工期间加强环境监控,对桥址及附近江段的水域环境及水生生物的影响程度和范围,适时提供相关的数据资料,预测不良趋势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对施工给桥址河段原有的河道形态、河床底质发生的改变,桥址及下游局部江段的水质,施工对桥址附近江段的水域产生的水下噪声,保护区内中华鲟鱼类的栖息环境进行监测,确保将施工对中华鲟栖息地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监测结果表明,2004年以来在宜万铁路宜昌长江大桥修建过程中,中华鲟的繁殖可以正常进行,该工程对中华鲟保护区的影响很小。宜万铁路从设计、施工到运营阶段,充分注重对“国宝”中华鲟的保护,也获得亚洲开发银行的好评。

    经过5万建设者6年艰苦奋战,宜万铁路已进入收官阶段,一个延续百年的梦想正在变为美丽的现实。这个梦想的实现也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只要增强环保意识,发展能够做到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朱艳莉)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