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审计的“后台”是中央和13亿人民——访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
光明日报记者 何 平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23日】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大】 【中】 【小】
    
    
    每一年,他所领导的审计署发布的审计公告,都会将中央国家机关的违规问题一一点名,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审计署成立27年,他从事审计工作26年,对于54岁的审计长刘家义而言,审计的“最大后台”就是中央和13亿人民群众的支持。
    12月2日上午,刘家义走进会议室接受记者采访。一句“大家随意一些,不要弄得我很紧张,我这个人既不会背稿子,也不会念稿子”的四川普通话开场白,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让气氛活跃起来。
    记者:您当选审计长后,提出了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这样一个新理念,能否具体谈一下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审计工作发挥的作用?
    刘家义:近年来,我们充分认识到审计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灵魂和指南,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审计监督作为国家政治制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民主法治的产物和推动民主法治的手段,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工具,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
    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必须充分发挥预防功能,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早感受风险,提前发出警报,起到预警作用。其次,必须充分发挥揭露功能,查处违法违规、经济犯罪、损失浪费、奢侈铺张、损坏资源、污染环境、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主法治等各种行为,并依法对这些行为进行惩戒;揭示体制障碍、制度缺陷、机制扭曲和管理漏洞,以保护经济社会运行的安全健康。最后,必须充分发挥抵御功能,促进改革体制、健全法治、完善制度、规范机制、强化管理、防范风险,提高经济社会运行质量和绩效,增强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年来,全国审计机关共审计了72万个单位,促进增收节支3179亿元,挽回或避免损失546亿元;共查出重大案件线索6531件,促进被审计单位建立健全规章制度2.4万多项。
    记者:近年来,审计署探索开展了省部级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这项工作的进展如何?审计了多少干部?
    刘家义: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我们探索建立了在国际上尚无先例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目前,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正在逐步规范,地厅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已全面推开,省部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正在试点的基础上,走向制度化。
    全国审计机关共完成对16万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包括审计署组织了对18名省长、26名部长和44名中央企业领导同志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党委政府参考审计结果,对约占4%的领导干部进行了不同形式的问责和责任追究(其中:158人受到降职撤职处分、移送司法机关98人、移送纪检监察机关427人);一大批干部得到提拔重用,也有不少领导干部在接受经济责任审计后,查明了情况,澄清了问题。
    总的看,大多数被审计的领导干部能够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推动本地区和本单位发展。但审计也发现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主要是:个别领导干部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不强;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决策和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个别决策比较随意;有的地方对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指标不够科学,尚未建立起清晰明确的问责制度。
    记者:每一次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都会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但也有部分公众认为近几年公告的数量偏少、内容欠详,审计的威力似乎有些减弱。您是否认同这一观点?
    刘家义:我坚信并一直强调,“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近年来,我们更加注意发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的关于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与单项审计结果公告的互补和衔接作用,审计工作报告更多地反映预算管理和执行的总体情况,单项审计结果公告揭示具体部门和单位的具体问题。这就解决了以前由于审计工作报告篇幅所限,不能将问题涉及的部门和单位一一点名的情况。  
    平时我也喜欢上网,也注意到有网民提出审计点名少的问题。我可以用一组数字来回答这个疑虑:今年1至10月,全国共发布审计结果公告2896期,比去年同期增长54.9%。其中,审计署发布审计结果公告23期,比去年同期增长64.3%。今年6月,我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的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正文只有20多页,可是附件却有420多页,附件里将中央国家机关所有的违规问题一一点名,所有这些都是向社会公开的。
    记者:有没有哪一个项目的审计过程,给您留下的印象比较深?
    刘家义:对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审计,我的印象比较深。与以往对救灾资金的审计相比,这次审计有四个不同:一是由以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中审计,对救灾款物管理使用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审计,发挥即时监督功能;二是强调审计工作要从抗震救灾工作大局出发,服务救灾工作需要,促进和帮助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三是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及时纠正;四是定期公告审计结果,重大问题随时公告。
    这次审计,全国1.2万余名审计干部对3.2万多个部门和单位的救灾款物进行了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审计,提出了3670多条审计建议,各级政府根据审计建议出台规定、完善制度570多项,促进了救灾款物筹集、管理和使用的安全完整、公平公正、合规有效、规范有序和公开透明。可以说,通过审计,有效防止了抗震救灾的资金和物资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防患于未然”,实现了“保证不出问题,少出问题,至少不出大问题”的目标。
    记者:在您看来,当前审计工作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如何解决?
    刘家义:从审计机关内部情况来看,关键还是人的问题。随着民主法治的推进,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审计力量不足和审计工作量不断加大、审计工作任务重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我们做了个统计,“十一五”时期,每位审计人员每年有100天左右的时间要在外勤审计现场工作,还不包括他们回到单位进行审计情况汇总、审计报告撰写、完成内勤工作等事项。可以说,审计人员已经非常辛苦了。即便如此,我国国家审计的覆盖率还是偏低的,每年对中央部门的审计覆盖面仅在三分之一左右,如果加上中央部门的二、三级单位,审计覆盖面还要小。另一方面,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方法需要更新,理论水平和实战能力亟待提高。随着绩效审计和跟踪审计的开展,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善于宏观分析的高端审计人才和国际化审计人才。
    从外部环境看,核心是民主法治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民主法治进程逐步加快,人们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普遍增强。但相对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来说,我国的法制建设还存在滞后的现象,个别单位和个人的法制意识还不够强,违规违纪违法现象时有发生,审计的执法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同时,也存在对审计工作不理解的情况。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给审计工作带来不便。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