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审计多措并举推动参合农民受益落到实处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24日】
【来源:江苏省审计厅】
字号:【大】 【中】 【小】
    
    2010年6月至9月,江苏省审计厅组织全省13个省辖市审计局,对26个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运行的绩效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为做好调查,江苏各级审计机关整合资源、上下联动,紧紧围绕“推动参合农民受益落到实处”这一核心目标,通过“两个转变”、实现“三个创新”,构建“一个体系”,积极推进绩效审计,开创了江苏新农合审计的新局面。
    “两个转变”。一是转变审计视角。将调查对象确定为各地人民政府,调查范围扩大到公安、民政、统计、卫生、财政等部门,以及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保障的经办机构,先后发放了2000多份调查表,走访了570多户农户;从医疗保障全覆盖的角度出发,揭示了因信息平台不相同、数据资源不共享而造成的不同医疗保障制度之间相关人员的重复参保、重复受益等问题;二是转变审计理念。改变了过去就账查账、就事论事的做法,把促进制度健全和完善管理作为审计目标,紧紧围绕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开展工作,结合各地实际精选审计重点,对影响基金健康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调查,确保审计建议的切实可行。到目前为止,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先后编撰专题信息40多篇,促进了33项制度的完善和建立。
    “三个创新”。一是创新项目组织模式。改变以往“同级审”的模式,由省辖市审计机关下审一级,实行“上审下”的审计模式;加强各级审计机关间的上下联动,实行省厅试点与全省调查同步进行的组织方式;省厅加大对参审人员的培训力度,做到审前集中培训,初期开放试点现场,中期组织片会交流,并对审计数据的采集分析、问题定性处理提出了要求。二是创新审计工作方法。结合江苏新农合的工作特点,从推动江苏尽快建立新农合常态化主动监管机制入手,积极调备审计力量,全省共计投入审计人员150多人,其中通过审计署计算机中级考试的人员近百人,配备服务器17台,加大了对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的计算机审计力度。与此同时,对部分定点医疗机构的诊疗信息等数据进行了深度挖掘,发现了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基础信息缺失严重、数据维护权限过于下放、以及定点医疗机构自行修改收费项目、违规加价、违规开具处方、药品目录执行不规范等侵蚀新农合基金利益的问题。三是创新项目质量控制方法。省厅打破了传统的报告格式,紧紧围绕调查目标,拟定了省辖市审计局的上报提纲,规范各地的上报内容和要求,为全面反映全省新农合制度运行情况打下基础。同时,要求各省辖市直接上报部分原始业务数据,由省厅组织专门力量进行跨地区的分析、利用,揭示了筹资标准与本地经济水平不相适应、补偿水平与省定标准尚存在差距、参合农民医疗费用负担有待进一步降低等问题,为政府制定下一步的工作目标提供依据。
    “一个体系”。广泛吸取财政、卫生等部门的绩效评价经验,结合审计实践,探索建立了新农合制度运行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从制度建立、组织参合、资金筹集、补偿受益、支付方式改革、与其他制度衔接及定点医疗机构监管等7个方面着手,拟定了50个指标,明确目标分值、设定权重系数,对全省新农合政策落实的绩效情况进行综合评分,全面直观地反映新农合的运行情况,列示管理环节的弱项,进一步推动江苏新农合的规范运行。(叶兴翠)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