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审计在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审计署深化财政金融企业审计工作座谈会综述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27日】
【来源:《中国审计报》】
字号:【大】 【中】 【小】

近期,审计署相继召开了深化财政、金融、企业审计工作座谈会,邀请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部门、单位和重点院校的20多位专家学者,为推动审计工作深化发展谏言献策。座谈中,与会专家学者重点围绕在促进完善国家治理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审计职能作用,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建议。审计长刘家义,副审计长董大胜、余效明、侯凯,署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陈尘肇等出席座谈会。

围绕宏观发展目标,明确审计工作定位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大系统中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国家治理的目标决定了国家审计的方向。那么,在财政、金融、企业审计工作中,如何准确定位、把握方向,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的需要?围绕这一议题,与会专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针对财政审计工作,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中卿认为,推动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要从推动政府依法理财入手。为此,财政审计可将促进预算制度改革作为推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完善国家治理的切入点。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教授提出,深化财政审计与建设公共财政的终极目标应是一致的,就是通过优化财政分配促进公众利益的最大化。财政审计应着力推进公共财政制度建设,促进财政体制改革,尽快解决体制转轨时期存在的问题。北京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刘剑文教授认为,财政审计应在推进财税立法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要按照合理、合法、合宪的原则推进财政收入法建设,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推进财政支出法建设,按照有规、有序、有责的原则推进财政管理法建设。

关于金融审计,与会专家认为,其主要职责是防范金融风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赵锡军提出,当前应重点关注系统性、跨部门、跨行业的问题,关注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方向性、长期性问题。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提出,应加强对金融监管部门的审计监管,促进其更好地履行监管职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巴曙松认为,审计机关应关注金融监管部门的绩效,即监管的收益和成本。

参加企业审计工作座谈会的专家学者提出,企业审计要以促进国有企业提高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强化改革推手职能,加强对企业决策和经营过程的审计监督,切实发挥审计在推动或服务企业改革方面的作用,做深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者。大家还提出,要进一步创新审计理念,由“微观审慎审计”向“宏观审慎审计”转变,由注重微观(即企业个体)向微观与宏观并重转变,由注重个体风险向注重系统性风险转变。

把握经济运行脉络,突出审计工作重点

专家认为,高标准、高质量做好审计工作,需要在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同时,进一步突出审计重点,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关于财政审计当前应关注的重点内容,中山大学行政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马骏教授认为,财政审计应加强对预算外资金审计,促进建立全口径的公共预算体系;加强对财政、发展改革部门的审计,促进计划、政策与预算相互衔接、有效整合;进一步揭示财政风险,促进建立财政收支总额控制机制;加强绩效审计评价以推动绩效预算改革,确保公共资金支出后实现预期政策目标,推进责任政府、效能政府建设。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小川教授认为,“十二五”期间,财政审计应重点关注收入和财富分配差距不断拉大、财税政策与国家发展战略及其他宏观政策不协调等问题。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教授认为,应进一步加强对专项转移支付的审计,促进相关部门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减少和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的改革目标。

关于金融审计,北京大学教授蔡洪斌认为,应重点关注金融机构的综合经营、金融创新和系统性风险等,并及时提出建议,为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服务。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曾康霖提出,审计机关当前应关注银行贷款的集中度风险,关注和分析民间金融发展的利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赵锡军提出,应对金融机构境外资产加强审计,避免出现重大风险。

关于企业审计,与会专家学者提出,在国有企业改革提速、国有资产规模日益庞大的背景下,审计机关要加强对国有企业改革政策、国有企业对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评估和监督,积极开展对宏观经济形势、各产业及行业发展方面的预警分析,同时,高度关注国有企业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专家强调,“十二五”期间,企业审计应加大对近几年的政府投资特别是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国有企业重大投资项目的审计力度;加强对垄断行业的审计监督,以增强垄断行业经营的透明度;加大对国有企业经营规范性的审计,防范企业违法违规经营。

适应经济监督需要,提升审计能力

推动审计工作深化发展,实现审计在促进完善国家治理中的目标任务,需要以审计能力为保障,需要审计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和审计人员能力的不断提升。

北京大学教授蔡洪斌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积极加强与国际监管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巴曙松认为,审计机关应将金融机构及金融监管部门的金融风险监管技术和体系引入金融审计,利用其技术资源,通过开展数据分析和挖掘,及时、系统地识别风险,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独立性、系统性优势。同时,还应加强金融审计人员与金融机构的人员交流,促进提高审计能力。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认为,为保证金融审计的有效性,应在人力、薪酬、专业知识等方面加大投入。

围绕企业审计方法和组织方式,与会专家学者提出,要重视对统计、计量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的应用,审计组可更多采用矩阵式结构,既要包括以财务、审计见长的审计人员,也要包括以政策评估、风险分析见长的研究人员。在审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抽查的方式开展审计,同时加大对审计查出问题的处理力度。专家们强调,应树立“大审计”理念,充分发挥审计与各级党组织监督、群众民主监督以及企业内部监管机构等监督合力。同时,进一步增强审计工作透明度,让社会力量参与到审计工作中。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