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以国家审计促进政府良治
本报记者 崔文苑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8日】
【来源:经济日报】
字号:【大】 【中】 【小】

 
10月26日,世界审计组织第二十一届大会在北京落幕。大会通过了唯一正式成果文件《北京宣言——最高审计机关促进良治》,集中讨论了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最高审计机关促进财政政策可持续两大议题,明确了世界审计组织各国最高审计机关所要发挥的作用和目标,即推进政府实现良治,推进全球治理——

关于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中国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做了形象的比喻,“就好比一个人,有神经、消化、免疫系统等,每个系统都有特定的功能。免疫系统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预防、提示、抵御等方式,保证人的健康和安全。”审计本质上就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

审计本质上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现代国家审计以促进公共责任为天职,维护纳税人的利益,是推动实现国家良治的重要手段

在国家治理中,最严重的威胁之一就是腐败。世界各国最高审计机关非常重视发挥审计在反腐倡廉方面的作用。如美国审计署曾针对时任副总统切尼的舞弊嫌疑展开专项审计,揭露了美国政府高官和企业相互勾结的真相;欧盟审计院和英国审计署对议员虚报费用、骗取补贴等腐败行为予以彻查;法国媒体高度关注法国审计法院披露的总统府开支合规性问题;而韩国监查院则始终高度关注高官的舞弊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审计署也不断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探索建立了国际上史无前例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统计显示,30年来,共审计领导干部近50万名,其中省部级领导干部215名;有关部门参考审计结果,对1.8万多人给予免职、降职或撤职等处分,违规事项涉及的被审计领导干部和其他人员共8500多名被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处理,为国家挽回了巨额经济损失。

民生问题能否妥善解决,既是国家治理水平的体现,又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国家治理的方向。国家审计是维护民生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国家审计机关加强对重点民生资金和民生项目的审计监督,重点关注和检查惠民富民政策的落实情况,及时揭示和纠正严重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行为以及在土地征用、拆迁安置和企业改制等方面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仅近5年,就组织涉及“三农”、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项目逾11万个,促进资金拨付到位600多亿元,并及时揭示民生政策落实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的建议。

实践证明,国家审计这个“免疫系统”与国民经济运行呈相辅相成的关系。围绕维护国家安全、推动深化改革、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民生改善、推进反腐倡廉等国家治理的各项任务,未来我国国家审计将在更宽领域、更高层面发挥更大作用。

随着经济增速的“换挡”,财政增速也将随之减缓。要使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相匹配,需要审计进一步发挥对财政的监督作用,把好关、查好账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入了中高速增长。随着经济增速的“换挡”,财政增速也将随之减缓,如何提质增效、使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相匹配?

中国政府的回答是,国家审计要进一步发挥对财政的监督作用,把好关、查好账,及时发现风险与隐患,提出警示、告示,督促进行整改,推动财政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提高效率,从而实现可持续运行。这与本次世界审计组织大会的两大主议题之一的“最高审计机关在保障财政政策长期可持续性中的作用”不谋而合。

1994年至今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提高了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增强了国家财政持续稳定能力。国家审计在关注现行财政体制运行情况下,发现了其中存在一些不利于国家财政持续稳定的重要问题,包括:产生政府间事权划分不够清晰、财权与事权不够匹配,转移支付结构不够合理等。针对这些审计意见,财政部积极落实国务院部署,不断完善财政体制,逐步提高了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制度逐步完善。随着中央财政加大对财政困难县的支持,财力缺口县的数量不断减少。

推动政府预算体系的健全完整,是推动财政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提高效率的基础。如果政府预算不完整,部分政府收支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必会极大地影响到财政的持续稳定。对于审计中发现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审计署提出了改进建议,希望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将各种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鉴于此,2011年,全国范围内取消了预算外资金;2004年,清理规范政府性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2008年,中央财政开始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经营收益上缴比例不断提高;2010年,对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筹集和使用实行预算管理。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包括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在内的复式预算体系,基本涵盖了政府收支的全部内容。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情况比较复杂。审计发现了地方政府在预算之外通过不同渠道筹集了大量资金,形成举债主体,债务资金来源多样及资金使用不够透明等问题。从2008年起,审计署连续几年进行审计,尤其是2011年,统一组织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对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通过审计,不仅全面摸清了地方政府性债务底数,客观反映了地方政府性债务发挥的积极作用,还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风险状况进行了评估。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为2010年中国GDP的16.86%,债务风险可控,但部分地区和单位的偿债能力比较弱,存在风险隐患。针对所发现的问题,国务院要求有关部门和地方逐项研究制定加强和改进管理的制度措施。

在目前我国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民生等重点领域刚性需求增大的情况下,维护财政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促进财政收支的合法合理收益,提升财政预算决算公开透明等,都需要国家审计发挥更充分、更有效的支持作用。
 

        延伸阅读——
                         我国深度参与国际审计事务.htm
                         携手同行服务全球治理.htm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