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当好经济发展“安全员”
——三论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05日】
【来源:审计署办公厅】
字号:【大】 【中】 【小】
     
    李克强总理在听取审计工作汇报时指出,审计要充分发挥经济发展“安全员”的作用,盯住一些风险比较突出的领域和环节,防止风险交叉传导,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总理要求,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充分发挥审计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免疫系统”功能,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近年来,审计机关密切关注经济发展变化形势,密切关注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潜在风险,及时反映财政、金融、投资、国有资产资源等领域以及信息安全、粮食安全、环境保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一些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及时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对策建议,为国家挽回了大量损失。审计机关多次组织对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损益、境外投资、政府性债务、中央企业从事金融衍生品业务情况、水污染防治等进行专项审计,及时预警、提出建议,推动建立完善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如2010年以来,连续组织对政府性债务的审计,特别是2013年审计署按照国务院部署,组织全国5万多名审计人员对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政府性债务进行了全面审计,摸清了底数、反映了成效、揭示了问题、提出了建议,在推动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完善财政管理体制、修订相关法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虽然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碰倒“多米诺骨牌”,导致“链式反应”。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审计机关作为经济发展的“安全员”,需要更好地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为经济平稳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当好经济发展的“安全员”,要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贯穿审计工作始终。要增强预见性,敏锐感知风险,始终关注财政风险、金融风险、资源环境风险、社会稳定风险、境外投资风险以及信息化条件下的社会风险,及时揭示和反映对全局、对未来有根本性影响及存在重大风险隐患的问题,及时揭示和反映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推动堵塞漏洞、妥善处置和避免损失,防止苗头性问题转化为趋势性问题,防止局部性问题演变为全局性问题,维护经济社会安全。比如,在金融领域,要密切关注金融创新、企业互联互保、互联网金融发展、跨境资本流动趋势及相关监管情况,防止以规避监管为目的和脱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促进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

    当好经济发展的“安全员”,要始终关注财政的可持续性。要继续开展地方政府性债务跟踪审计,重点监督新增债务的举借和使用,推动各级政府依法依规举借和管理债务,防止形成新的浪费和风险。要跟踪存量债务的潜在风险及化解情况,对问题的性质要做到合理认定、准确把握,对积累的问题要做到循序渐进、逐步消化,积极防控债务风险,避免债务链条断裂,确保偿债高峰期平稳过渡。此外,还要积极发挥审计促发展的作用,促进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切实用好用活资金,支持经济发展,在发展中解决政府性债务问题。

    当好经济发展的“安全员”,要坚持推动完善风险防控机制。通过促进健全制度、完善体制、规范机制,发挥抑制和抵御经济社会运行中各种“病害”的功能,促进提高国家治理绩效。要发挥审计优势,立足宏观全局,坚持微观查处和揭露,为党委、政府提供客观、全面、真实的信息,为相关管理决策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和信息支撑。要从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提出审计建议,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缺陷和制度性漏洞,促进深化改革和制度完善,进一步提升经济抗风险能力,筑牢安全防线。

    “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防控经济风险是确保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应有之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面对经济发展中积累的风险,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作为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审计机关要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好总理的指示要求,在揭示经济运行风险隐患上下功夫,在促进完善风险防控机制上下功夫,推动标本兼治,真正当好经济发展的“安全员”。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