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审计优良传统、作风与精神”系列访谈:摘掉亏损的“旧帽子”——天津铁厂试审记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20日】
【来源:审计署办公厅】
字号:【大】 【中】 【小】

摘掉亏损的“旧帽子”

——天津铁厂试审记

□ 王蓓婷

 

1983年10月27日,随着一声长鸣的汽笛声,时任审计署工交审计局局长的崔建民带领审计组一行十人踏上了从北京开往邯郸的列车。

然而此时的崔建民万万不会料到,他们即将开展的天津铁厂试审项目将会开创中国效益审计的先河,并促使这一连续亏损多年的企业在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扭亏为盈,让这块谁都怕沾上的“粘糕”变成了“香饽饽”。

天津铁厂是国务院于1969年10月批准天津市在河北省涉县建立的炼铁基地,设计能力为年产生铁80万至100万吨。从1972年第一座高炉简易投产到1982年的11年间,累计产铁286万吨,累计亏损2.3亿元,平均每年亏损2126万元,每生产1吨生铁就亏损82元,是天津市最大的亏损企业,也是全国冶金行业中亏损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两个特大亏损户之一。

一个国家投资了4.7亿元的铁厂何以年年亏损?

为了查明原因,1983年10月4日,审计署确定对天津铁厂进行试审。事实上,对国营企业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并考核其经济效益,这是国务院在审计机关创建阶段早已明确规定的审计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将天津铁厂作为试审对象是再合适不过了。

“我们不是来挑刺的,而是要找到亏损的真正原因。主观上的问题我们指出来,哪些方面需要加强管理;客观上的问题,铁厂自己不能解决,我们一起想办法。”崔建民在进点会开诚布公,及时消除了铁厂领导班子的顾虑。

根据前期调查情况和试审计划,审计组围绕长期严重亏损问题,从财务检查入手,着重对该厂1982年亏损1309万元问题进行审计,核实亏损数额,通过对各个财务指标进行分析,进而落实亏损的主客观原因。

“当时,崔建民局长要求每个人汇报情况时必须要详细,数字必须要准确。”审计署退休干部肖长年曾回忆说,参加试审的十个人之前从没参加过审计工作,大家也是一边摸索一边干,白天干活晚上汇报,并确定每人第二天的任务。

为了盘点库存的原煤和铁矿石,审计组的同志到料场量方,然后算出吨数。组里的两位女同志为了搞清料仓里的存料,甚至爬到了20多米高的顶部去查看。

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的工作热情却非常高。

肖长年回忆说:“到达邯郸的当晚,我们住进了铁厂驻邯郸的招待所。由于卫生条件很差,床上和被子里爬满了虱子。那一夜,没有一个人睡好,有两名女同志穿着衣服硬是坐在沙发上过了一夜。第二天一早,我们先是乘吉普车赶到涉县县城,然后改坐硬板车,直到当天下午才到达了铁厂所在地。因连年亏损,铁厂内的设施也较差,我们住在一个小平房里,五六个人一间房,但卫生条件还算可以。”

那时候,由于铁厂食堂只供应稀饭、馒头、咸菜和大白菜,有些年轻人吃不饱饭,就自己买一些当地出产的柿饼晚上充饥。厂方曾提出将每人每天八角钱的补助交给他们统一安排伙食,被审计组拒绝了。

经过一个月的细致调查,天津铁厂长期严重亏损的“病因”被一一查证:

——投资大、产量低、固定费用高。1982年产铁42.5万吨,仅仅达到生产能力的60%,但已转固定资产的投资则有3.9亿元,一年计提折旧和大修理费用1689万元,致使成本增加500万元。

——经营管理混乱,损失浪费严重。“初到铁厂,我们竟然找不到出入该厂的大门,因为铁厂四面都可以进。附近的老百姓偷铁、偷煤、偷水,单是生活和浇地用水一年即损失43万元。”肖长年说。

——山区建厂,社会负担重。审计发现,因交通非常不便,工厂办社会,大大增加了费用开支。仅1982年全年公安处、派出所、交通警就开支20万元,还有商业补贴60万元,医院补贴40万元以及职工的山区补贴120万元。

——铁路运费不合理。该厂专用线至磁山车站的铁路52公里,运费比正常的高一倍,且从1982年8月起另加收短途加价,这两项一年就多支出226万元。

而造成天津铁厂长期亏损的根本原因则是领导班子更换频繁。建厂14年,厂级领导班子更换了13次,人心不稳定,工人想走,干部想调,知识分子政策落实不力,大家躺在国家身上吃补贴饭。于是这样一个“老大难”单位,谁都不愿管,谁也不敢管。

“病因”已查明,但审计的职责还未结束。审计组针对亏损原因开出了“处方”,提出天津铁厂要充分发挥生产能力,提高产量;改进产品结构,提高质量;狠抓节约,降低成本;开辟水渣销路,利用余热发电,节约外包支出等措施。

同时,审计组还向天津市、冶金部、铁道部和河北省有关部门提出了多项工作建议。因为要实现根本性的转变,除了铁厂自身努力外,天津市和有关部门也应为铁厂创造一定的条件。

1984年4月4日,《经济日报》全文刊发了《天津铁厂长期严重亏损试审报告》,以及于明涛审计长就公布试审报告所发表的谈话。审计监督与社会舆论相结合,在各方面引起巨大反响。4月13日,国家经委召集十个有关部门和单位会商,研究确定协助天津铁厂实现扭亏为盈目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各自应当承担的任务,并决定采取现场办公的方式,协助企业解决内部问题。

1984年4月4日,《经济日报》全文刊发了《天津铁厂长期严重亏损试审报告》,以及于明涛审计长就公布试审报告所发表的谈话。(审计博物馆提供)

4月19日至21日,在天津铁厂召开了由国家经委、审计署、冶金局等12个部门、地区和单位参加的现场办公会。他们深入车间、班、组、仓库、渣山、料场、基建工地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然后组成交通运输、经营管理、原燃料供应、厂社关系等四个专题小组,分门别类解决问题,当场拍板落实。

时任天津铁厂厂长的赵之泉在会后说:“上上下下对扭亏增盈工作抓得这么紧,我们只有横下一条心,保证今年不亏一分钱。”在有关部门的帮助和指导下,天津铁厂制订了向技术进步、加强经营管理、进行经济改革要效益的20多条具体措施。

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1984年5月,天津铁厂实现盈利39万元,终于甩掉了连续亏损11年的帽子,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一次效益审计,挽救了一个亏损企业。

中国会计学泰斗娄尔行教授曾表示:“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目的在于促进被审计单位的经济工作,帮助它在经济过程中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这个目的应该指导经济效益审计各个阶段的工作,贯穿审计的全过程。审计工作计划的编制,务求在审计终了时,以提出积极的建议作为审计报告的中心内容,具体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所在。”对天津铁厂的试审恰是验证了这一理论。

谈及此次审计的最大收获,肖长年感叹道:对天津铁厂进行试审是审计署成立刚刚不久就确定的项目。正如于明涛审计长曾说到的,审计在中国是一项崭新的、具有创造性的事业,你要去闯,去实践,按照实事求是的精神先干起来。

天津铁厂试审项目用事实证明:审计工作要站在党和国家利益的高度,不是为了查问题而查问题,而是要真正去帮助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如今,经历了由“单一炼铁”的“亏损大户”到国家520家重点企业、全国文明单位的历史演进,天津铁厂(现为天津天铁冶金集团有限公司)已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的第164位,成为天津市和全国冶金行业重点企业之一,资产总额达到445亿元,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跨地区、跨行业、主业突出、多业并举的大型企业集团。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