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审计优良传统、作风与精神”系列访谈:正己修身——老同志“严”“实”故事散记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08日】
【来源:审计署】
字号:【大】 【中】 【小】

正 己 修 身

——老同志“严”“实”故事散记

蒋凌欣

审计署成立初期,那些严与实的故事如同一颗颗珍珠,被如沙的时光掩埋。如今我们去捡拾了来,擦亮,仍能感受到那润泽人心的光辉。这种光辉是人生的智慧,让人深思,激人奋进。

审计要持心公正

“审计要有理有据,审计人员要依法审计,持心公正。”这是一位领导曾经对朱立豪说过的一句话,被她视作自己的工作准则。

朱立豪在工业交通审计局工作时,曾参加过对徐州市某企业的第三次复审。由于对原审和复审结果不服,该企业提出申请要求进行第三次复审。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审计人员终于将事实查证清楚,并做出决定,确定了原审和复审的结果没有问题。但被审计单位仍然表示不服,认为负责原审的徐州市审计局是为了收缴提成才做出的审计决定,并提出要控告。

“复审的事实清楚明了,适用法规恰当,做出的审计决定也经得起推敲。20%的收缴提成是当时国务院的规定,该执行得执行。原审的意见被我们采纳了就是我们的意见,由我们来负责,你要控告就控告我们吧。”朱立豪一脸坦然地对被审计单位说。最终,被审计单位打消了控告的念头,接受了复审的结果。

“什么是问题?当时把握很严,可是(问题)可不是(问题)的就不要定它是,如果规定不明确的也不要认为是问题。审计报告、审计工作底稿要经过几层的审查。审计要经得起推敲。”朱立豪说。

复审是费力的事,“因为要换一批审计人员重新查一次,重新分析问题”,她说,“复审要有复审的责任,不能简单地认定或维持原审决定,更不能偏向任何一方。”

公正,不偏袒,这是审计要坚持的。而审计中,又总难免遇到一些人情事,如何处理?

从审近二十年,段铁智经手的项目很多,类似的情况也经历过不少。

在被调到审计署之前,段铁智在电子工业部工作。而审计署对该部的某次审计,领导让他担任其中一项目的主审。

段铁智有些犹豫,都是自己曾经的老领导、老同事,还有不少亲朋好友也在该部工作,去审计,会不会有麻烦?但思虑再三,段铁智还是决定参加审计。“依法审计,这是审计人员应该坚守的原则!”这句话,一直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

坚持原则,客观公正,抛开个人感情。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审计组顺利完成任务,共查出了9480万元的违纪金额。

“三改报告”的收获

对审计人员来说,撰写和修改报告可谓是家常便饭,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第一次”。曾黎总是想起自己“三改报告”的经历,“那是我第一次起草给国务院的报告。”

1987年冬天,有群众举报某新闻单位所属部门的问题,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由审计署负责对问题进行核实。曾黎所在的农林文教审计局承担了此项工作。审计人员不分昼夜,将问题查明后,处长将起草报告的任务交给了曾黎。

那时审计人员还没有配备电脑,所有文字材料都需要手写,曾黎在加班加点写完初稿后,还要逐字逐句小心抄写,生怕抄错一个字。成稿后,曾黎心里倍感满足,也特别希望能得到领导的表扬。没想到稿子送过去,却受到处长的批评。“他说我急于完成报告,有些马虎,文字也比较粗糙。”曾黎说,“要知道那是我熬了一个通宵,费了很大力气,改了又改的,自己的努力领导好像没看到,真有点沮丧。但回去后照着领导提意见的地方反复读了几遍后,发现确实有问题。所以我又加班加点进行修改,终于过了处长这关。”

回来向局里汇报。分管局长有着多年的财务工作经验,他在调查组汇报的言谈话语和报告的字里行间中搜寻着什么,“终于,在我们认为已经搞清楚的问题中,又发现了被忽略的细节”,曾黎说,之后的一步步追问,令调查组不得不回到现场返工,补充有关数字。

报告最后送给了分管署领导罗进新副审计长。“我想之前已经过两次返工、修改,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了,没想到罗副审计长说,你们把情节和数字说清楚了,但是最重要的领导责任和后果没有说清楚,报告的主题思想不明确”。调查组按领导要求,转变思路再次返工,经过不断修改,最终完成了给国务院的报告。

这次“三改报告”的经历让曾黎获益匪浅,她说,虽然每次修改报告时领导提出的意见都很尖锐,但慢慢走过这一路,细细品味,才愈发感受到领导们的细致和严谨。这份细致和严谨是审计人对自身职业的尊重。时代在变,审计人员的这份坚守没有变,并将一直传承下去。

从小事做起

审计署创建初期,经验不足,人员力量也比较弱。联合国指派审计专家到中国授课指导。当时秦萌刚刚毕业,去听了一个月的课,并负责整理课堂录音。

回到审计署后,秦萌每天除了日常工作,剩下的时间都用来整理录音。同事们经常看到她戴着耳机,拎着录音机和笔记本,一遍一遍地听、记。

秦萌先将所有的内容都记录下来,再进行二次加工,删繁就简,提炼精化,最终整理出一本厚厚的笔记。这本录音笔记跟着她走了不少地方,就连出差,她也带着它。

经过整整半年的时间,秦萌终于将这份录音整理完。笔记上交后,这种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得到了署领导的夸奖。

回想当初,秦萌感慨万千,“那是一个慢慢学习的过程。当时大家谁都不知道审计是干什么的,但是听课和整理录音的经历,对我的启发确实很大。”

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勤学苦练,一步步向前迈进,这是审计干部成长的必经之路。

不吃不拿一分一毫

每当提起广州,丁玎总会想起一瓶冰镇可乐。

1984年夏天,年轻的丁玎跟着审计组到广州黄埔船厂审计。当时的工作环境比较简陋,审计组和船厂的几位工作人员在同一间屋子里工作。其中有位外国专家觉得天气太热,就从冰箱里拿了瓶可乐出来,让审计组的同志消消暑。审计组里都是年轻人,一个个大汗淋漓,但是没有一个人伸手去拿。那瓶可乐孤单单地被摆在桌子上,仿佛被人遗忘了一样。

七八月的广州,天气闷热潮湿,工作间里别说空调,连电扇都没有,屋子里就像个大蒸笼。不一会儿,冰镇的可乐就变成了“热饮”。热了拿回冰箱,凉了再拿出来。就这样反反复复,但始终没人去打开喝。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丁玎也是不胜唏嘘,“说实话当时谁不想喝?在那种环境里工作一天,旁边有一瓶冰镇的可乐,那是多大的诱惑啊!但大家抵住了诱惑,谁都没有喝,不吃不拿被审计单位的一分一毫,是咱们一以贯之的原则。”

1988年夏天,吕培俭审计长带着当时的人教司司长梁艮华、办公厅副主任高奇、政研室的刘达朱三位同志,到四川、湖北、河南考察调研。

结束四川调研时,他们坐船前往武汉。路过万县,船照例临时停靠。大家正在船上休息,忽然万县审计局的同志上船了。也不知是怎么得到消息的,局长带着几个人抬上来一个大筐。刘达朱一看,满满一筐橘子。

吕培俭同志对县审计局的同志表示了感谢,但强烈要求他们把橘子拿回去。抬橘子的人一看审计长不收,扔下筐就走,想追也追不上。无奈之下,吕培俭同志嘱咐刘达朱回去一定把钱寄给万县审计局。

回北京后,刘达朱立刻往万县汇橘子钱。但该寄多少呢?他盘算,那时候一斤橘子最多不超过一毛钱,寄20块钱应该足够了。于是寄了20块钱,还附上封信,“……谢谢你们送来了水果。遵照吕审计长的意见,我们将水果钱二十元寄上,请查收。如不足请一定告知。”

严于律己,清正廉洁。老一辈的审计人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了这句话。

历史一页页翻过,一代代审计人行胜于言,“严”和“实”深蕴在血脉之中,是成就审计事业辉煌的关键所在。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故事,如海洋,浩瀚无边,我们撷取其中几朵浪花,便收获了满眼灿烂,满心馨香。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