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掷子”有传人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01日】
【来源:中国审计报】
字号:【大】 【中】 【小】

“掷子”有传人

□本报记者宋岳

2016221日早上,北京牛街西里一区的“民族运动场”里,有一老一少在抛接一块城砖大小的金属块,手法灵活,身姿矫健,因势顺力,举重若轻。他们手中之物如一只银白色的蝴蝶在飞舞,围观者中不时发出惊叹和叫好声。

这父子正是牛街“掷子”——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儿子李崇波,北京市审计局投资二处的一名70后审计人。因为家族的关系,他自幼练功,继承了牛街“掷子”这门绝活儿,并在这门功夫面临失传的时候,和父亲李宽一道,将它倾囊传授给后人。

“肉碰铁”的真功夫

“掷子”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是游牧民族满族把它带入中原。“掷子”当时作为“扑户”的一门习练手法,属于大内秘技。清朝灭亡后,“大内高手”流落民间,为养家糊口,他们开始收徒。后来,“掷子”逐渐发展成为独立项目。

说起“掷子”,李崇波讲述了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事。

牛街北口,有一家名为“俏佳人”的音像店,专营武术音像制品。2004年夏,“俏佳人”举办武术节,邀请少林、武当等各路武林高手在武术节上各展英姿。嵩山少林寺由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和尚领队,参加“俏佳人武术节”,牛街民族掷子队则由队长李宽领衔。老和尚对掷子技法十分赞赏,待各路表演结束,他对李宽说:“所有的表演都有假的地方,只有你们是真的,因为只有你们才是‘肉碰铁’实打实的接触啊。”

最困难的时候

2001年,随着牛街地区的危改,老人们大多外迁,加上附近会玩“掷子”的老人相继去世,牛街会玩“掷子”的人只剩他们爷俩了。回迁后的一天早上,爷俩到拆迁完的空场上练习扔“掷子”,围观的群众都不知这是干什么的。李崇波跟父亲说:“坏了!咱这玩艺儿要绝根啊!”此时二人都意识到,“掷子”功夫到了最困难的时候。

李崇波在表演扔“掷子”

父亲说:“咱们得这玩艺儿没花一分钱,老人传给你没收一分钱,我就得分文不取地传下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现在这责任到咱爷俩这儿了。从咱手里绝了,这责任咱担不起!”

在父子二人的多年努力下,在牛街街道办事处的支持下,20066月,牛街“掷子”入选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15年间,“掷子”已由他们父子二人传至百人。这一百人基本掌握了这门功夫,并已在全国各地开门授徒。

15年来,父子二人共带了十几期的学员,把自己从上一辈人手中学来的完完整整地传给下一代。这中间二人下了多大心血,李崇波心里最清楚。“这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前辈毫不藏私地把功夫传给我,我就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你怎么学来的,你就要完整地教给别人,不能留一手,留一手就失传了。”父亲跟他说。

李崇波和父亲练习“掷子“前按老规矩行礼

虽说过去老人们说“卧牛之地即可练”,但掷子的发展仍受制于场地、器材的限制。说起这些,李崇波真心感谢政府,在京城这黄土不露天的楼群当中,给掷子队留了块地,供练习使用。

目前,虽说灭绝的危险不存在了,但让李崇波担心的是,来学的人绝大多数不是青少年。如能让它走进校园,对传承这门中华武术奇葩肯定大有帮助。

按李崇波的说法,儿时练就的是“幼功”,是“刹(音)到骨头里的功夫”,什么时候都忘不了。

小掷子大学问

“好处太大了。”说起练功对工作的帮助,李崇波说。武术可以强身健体,让人精力充沛,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究和解决疑难问题上,更深层次地做好工作。除此之外,“掷子”里面还包含着为人处世的道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掷子”前辈们常说:扔掷子抬头看“身儿”,低头看“把儿”。说的就是处世要抬头看路,低头做人。牛街“掷子”保留着老规矩:“拿掷子时屈膝垂手,身体稍向前俯,动作很像‘打千儿(满族男子的一种礼节)’,表示对合练者的尊重。晚辈给长辈递掷子也要躬身,练习时要请年长者先扔。”通过一接一扔的变化,举重若轻,练习者既锻炼了身体,又使观者产生了美感。这也是掷子这项运动的最高境界,追求随和的自然境界,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从而实现快乐人生。

“掷子里面有做人和做事的道理在。”李崇波把从传统文化中领悟到的“和顺”“静心”“静气”用在工作和待人接物中。“它有一种特别独特的功效,没有经过的人无法体会。掷子也一样,顶气肯定要出问题,你放松它就不碰你。如果不沉住气,你就接不到它,浮着气上来了,肯定接不到。气息浮躁,肯定要出问题。启先生(指启功)说‘一处着力,一处僵死’。前人讲‘每临大事有静气’,我想我能理解这句话。越是大事,越是要紧的事情,你倒要沉静下来。忙中一定出错。在工作中安安静静,仔仔细细,因为出了错可能是自己负不了的责任。所以具备传统文化的素养,有一些静气,对工作是有极大促进的。”

“掷子”

他还写文章专门总结了审计组长在工作中要如何跟人配合搞好工作:狭义上,审计组长要跟四方面做打交道,广义上有六方面。狭义上的四方面,一是跟领导,二是跟被审计单位,三是跟审计组组员,四是跟审理人。广义上,还要跟另外两方面打交道:一是跟家人,二是自己。“如果自己这儿过不去,想不通,那是干不好审计工作的。”他说。

传统文化“很美”

“中国传统文化很美,我只能用‘很美’这个词来形容。”李崇波说。传统文化的滋润和陶冶让他的心态很稳,不浮躁,能够踏实下来做点事情。除了审计人和传承人这两个身份之外,李崇波对自己的另外一个身份也非常看重,那就是书画创作师。

“我从小就爱看匾额,觉得那上面的字写得真好看。每年荣宝斋秋季都晒字画,机会难得。有一年,一个邻居跑来说,快去荣宝斋,有字画看!”在荣宝斋,他看到了启功先生的一大幅字,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后来一有时间他就去看字,就这样迷上了书法。

那时候也没照相机,他就用眼睛看,一看看半天。有一次,他见一个人的书法很像启先生的字,就主动上前去问。果然,这人是启先生的亲传弟子。一来二去,他就成了启先生的再传弟子。

在李崇波的办公室里,最显眼的就是他送给每位同事的大红“福”字,这是今年春节他为同事们写的。他说今年“一共写了70多个‘福’字”!他还用小楷写了二十多个扇面,处里的同事也是人手一个。

说起对传统文化的的喜爱,他滔滔不绝。更难得的是,他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他还把自己的这份热爱传递给周围的人。今年春节假期,他编了一个170多页PPT教材,内容是中国书法简史。他准备春节后为审计局的同志们开个培训班,讲解书法艺术的魅力。猴年大年初一,他带着一群小朋友去颐和园,为他们讲文昌阁的今昔,小朋友听得兴致盎然。党日活动,单位组织去参观故宫,他担当讲解员。他说自己最拿手的是讲解圆明园,“别瞧是土丘一片,我能给你说得繁花盛宴……”

 

记者手记             

功  夫

宋岳

目光炯炯,精力充沛,浓眉大眼,高大健硕,是李崇波给我的第一印象。短短两个小时的接触,我发现传统文化对他的浸润无处不在。

无论春夏秋冬,他常年一套中式对襟服装,脚登一双布鞋。这样的寒冬,他只是上身搭了件薄棉衣。

要了解李崇波这个人,看他的手就一目了然。双手掌心的几处老茧和手掌的厚度让我印象深刻。他指着手指上长长的疤,中指指骨因为练习掷子受伤变形。除此之外,还有每天练习书法右手中指内侧的老茧和无名指上永远擦洗不净的墨迹……

“你必须得见这些东西,才叫功夫。”李崇波说。

“静心”“静气”,是他说得最多的四个字。练“掷子”要“静心”,写小楷要“静气”。同样,工作中遇到困难了,他有意识地沉下心来,仔细对待它。他说心情特别浮澡的时候,就拿起笔来写小楷,就能沉下来。从武术和书法中体会到做人和做事的道理,用在工作中也是一样。

这么多的爱好,这么些个身份,旁人或许会想,这得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啊。李崇波平时基本不看电视,也很少参加聚会,业余时间都用在看书写字上了。父辈在潜移默化中把一代绝活儿传给了他,他又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了下一代。他用事实证明,这些爱好,不但不耽误工作,有了好的身体还能更深层次地投入工作,多年来在审计工作中获得的一大摞奖状就是证明。

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对工作的深层思考,他的“静心、静气,沉下心来才能做事情,心浮气躁肯定忙中出错”,从他身上,我学到很多。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