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万州:让爱的暖流滋润心田
——重庆市万州区审计局脱贫攻坚纪实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17日】
【来源:重庆市万州区审计局】
字号:【大】 【中】 【小】

整洁顺畅的水泥路直通村庄,新修建的村级卫生室规范宽敞,平整后的1200平方米文化广场已成为全体村民们休闲健身的好地方,改造后的农网,不仅为改善农民生活提供了保障,更为村经济发展点亮希望……“这一切得益于重庆市万州区审计局扶贫工作队的精准帮扶!”说起村子这一年里的变化,既是见证者、也是受益者的重庆市万州区响水镇张家村村民们忍不住频频点赞。在刚刚结束的万州区脱贫摘帽总结表彰大会上,区审计局被表彰为全区脱贫攻坚“突出贡献集体”,而他们派出的第一书记——纪检组长邓天旗被表彰为全区脱贫攻坚“突出贡献个人”,在全区200多个帮扶单位中同时荣获两项殊荣的仅区审计局一家。沉甸甸的奖牌背后,是个人与集体交汇付出的真情和汗水。

把准“脉搏”  为民铺设致富通道

“以前烂泥路,总是下雨一身泥,天晴一身灰,都不敢怎么出门。”谈及以前的乡村土路,张家村9组村民王永全深有感触。王永全居住的地方以前全是土路,出门极为不便利,下雨天基本不出门,要坐车必须行走半个小时到村委会后才能坐。现在,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出门可以直接坐车,给他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王永全和他的老伴随即养起了100多只鸡,每逢赶集日便坐车到集镇上销售鸡蛋,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张家村是响水镇最偏远村落,有12个村民组、773户、1973人,其中全村共有贫困人口97户、290人。“这97户贫困户中,因残致贫12户、因病致贫60户、因学致贫的缺劳力25户。2015年脱贫252人,2016年脱贫37人,现在还有一户一人脱不了贫,因为他是个孤儿,还在读大学......”说起村里的贫困户情况,扶贫工作队摸得“门清”。

2015年,万州区审计局和张家村结成精准扶贫帮扶对子,扶贫工作队正式进驻张家村。为把准精准扶贫的“脉搏”,局长蔡淼川以及该局派驻张家村第一书记邓天旗带领扶贫工作队多次深入张家村调研摸底,并派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扶贫工作队员长期驻村了解情况。工作队发现,“行路难”是制约该村发展的重要原因,路不通导致农副产品流通难,收购价格降低,造成农民增收难。

道路是农村产业“输血造血主动脉”,该局以修路扶贫为先行,积极谋划落实张家村道路硬化工程,加快精准扶贫攻坚步伐。扶贫工作对从公路硬化、人行便道完善、土地整治、沟渠配套、饮水入户、农网改造等方面入手,着力打造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完成了九牛路、夏王路、联张路硬化建设7.85公里,新修公路5公里,实现了三条主路的硬化,社社道路的通达;完善了村便民服务中心、卫生室、文化室、农家书屋、文化大户、便民超市、电商进村等一系列便民利民的功能配套。

道路的修通不仅方便了村民的生活出行,更成了村子发展致富的“幸福路”,使得村外的各类农资、物资直接拉到村民家门口,村民们种植的粮食、蔬菜等农产品也可以直接、快速地输送到城里各大市场。

心系民生  改善村民生活质量

该局驻张家村脱贫工作队来到村子里之后,首先做好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工作,让群众做主,把最贫困的评为贫困户,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对于这些扶贫对象,全局干部再逐一挨家挨户走访,上门“认亲戚”。

张家村12组贫困户兰明志因患严重腰椎间盘突出无法外出打工,妻子心脏病且患有智障,孩子尚小,生产生活极度困难。帮扶工作队队员多次入户,一方面在思想上积极鼓励,另一方面,相继落实医疗、教育扶贫政策,为其购买种羊,让兰明志一家深受感动,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树立起了脱贫信心。

扶贫攻坚工作中像这种真心诚意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的例子比比皆是,有为贫困户捐赠衣物的、有为留守儿童购买学习用具的、有邀请贫困户一家到家中作客的、有为生病贫困户联系进城就医的、有高价购买贫困户家禽家畜的……等等。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我们很多帮扶人员经常要到其他区县交叉审计,不能够经常下村,我就要求他们每周必须和自己对接的贫困户打电话沟通1次以上,了解贫困户的困难,如果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他们就将问题汇总到我这里,然后我每周来村里给村民解决。”第一书记邓天旗如是说。一年来,该局的干部职工组成的张家村脱贫工作队和张家村97户贫困户建立起了如亲人般的和谐关系,累计为贫困户解决实际问题113件,帮扶57户衔接落实了相关政策。

贴合需求  扶贫做到精准发力

“每一项帮扶,我们都要贴合村民最广泛、最迫切的需求,做到精准发力。”局长蔡淼川表示。张家村全村1391人,耕地面积只有3154亩,人均不到3亩地。耕地少,又没有其他产业项目做支撑,村经济基础薄弱,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依靠打工经济,长期以来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

针对村里窘困现状,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队在这上面没少动脑筋。张家村最难发展的就是农业产业,因为它的田地碎块化严重,土地不成片,土地之间都有很大一片树林,想要引进农业产业非常困难。

该局的脱贫工作队针对这些问题,找到区农科院的专家专题研究张家村的土地适宜种植哪种作物,再找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入驻。经过工作队的多次工作,终于有一家农业企业同意到张家村投资农业产业。

经过努力,400亩的晚熟青脆李基地建在了张家村,这也是张家村多年来引进的第一个稍具规模的农业产业基地。老百姓把土地流转给基地后,自己不仅能在土地流转上挣一笔钱,还可以在基地务工挣钱,一举两得。62岁的张家村3组组民张清林就是受益者之一,他将土地流转给基地后,每年可获得流转金3000多元,自己也常年在基地务工,两样加起来一年能有14000多元的收入,比之前种植庄稼要翻几番。

据了解,张家村3、4组的建卡贫困户有70%在清脆李基地务工,人均每年能够拿到6000元的收入。基地的建设,让当地村民在脱贫路上走的更加快捷。

脱贫工作队还在张家村成立了两个专业合作社,一个合作社在5、6组建成花椒苗基地200亩;一个合作社在4组搭建规范化棚舍500平方米,建成林下养鸡基地一个;动员发展养牛、养羊、养猪、养鱼的重专大户7户。针对区级扶贫项目与解决群众急需急盼困难有缺口的实际,积极主动与相关部门协调争取资金180万,采取调配办公经费和职工捐款30万元,用以解决便民服务中心、道路、人行便道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缜密细致的计划,真金白银的投入,不折不扣的落实,推动了贫困村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区级和市级验收,实现了整村脱贫,让昔日的贫困村走上了幸福路,让村民的生活水平向着小康迈进。(谭本政)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