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州“科教城”绩效审计力促地方经济转型发展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5日】
【来源:江苏省常州市审计局】
字号:【大】 【中】 【小】
    
    近年来,江苏省常州市审计局围绕市政府提出的“抢占新一轮转型发展制高点”目标,深入常州科教城察实情、听真言、求灼见,就全面推动常州与国内大院大学大所开展产学研对接,积极探索“五大机制”,打造创新体系提出了一系列审计建议,引起了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一是探索建立更为科学的投融资机制。审计表明:科教城内一些孵化企业想要发展,但既达不到风投和创投的投资规模,又没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金融部门来提供融资服务,无法满足孵化企业的实际需要。风险投资效应虽已显现,该局及时提出科教城三期建设至关重要,既要按照总体规划加快开发速度,又要按照园区定位,满足引进的研发机构、创业团队的空间需求,如何深入研究发展中遇到的资金平衡突出矛盾,如何依托投资集团的资本优势,在公益和利益的博弈中,走出一条切实破解融资难题的多赢之路。
    二是探索建立项目筛选培育机制。经对科教城入驻的部分生产性企业分析,审计发现,真正由大院大所大学孵化的科技型企业还不够多。同时,部分入驻科教城的企业有的在城外、已注册未入驻、尚处于注册中;还存在关、停、已注销、清退和已处于无人状态,有的企业由于不符合条件、暂无合作项目和成果、自我不能运作、资金链断裂或启动资金和补贴已到手、海归在国外尚未回来等因素,变成有名无实的企业。对此,该局建议,要大胆探索项目筛选培育机制,提升准入门槛,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关联带动效应强的项目给与重点倾斜、重点培育和重点支持,实现更多科技成果在常州率先产业化。
    三是探索建立引进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机制。审计调查表明,尽管科教城在引进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入驻研发机构和企业高层次顶尖人才和领军型团队不多,特别是二院院士、行业杰出专家和超一流管理专家还没有,引进人才的总体质量和层次还有待提高。该局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四是探索建立利益补偿机制。科教城由于投入不足等原因,自身还兼具“造血功能”,为解决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瓶颈,就在客观上造成既要招“才”引“智”,还需招商引资;既要考虑长远发展,还要兼顾眼前利益,影响了真正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和机构的入住发展空间。为不将科教城视同开发区,该局建议应借鉴武进“区镇共建”的成功做法,积极引导和支持孵化毕业企业到“八大产业园”发展,明确地方税收留成部分,按一定比例、按季度返还科教城,不断增强科教城造血功能。
    五是探索建立管理和联动服务机制。由于科教城建设期限不长,基础管理还较薄弱,缺乏跟踪考核管理等制度,不能全面如实地反映在孵企业实际状况。该局提出应建立项目(企业)入驻考核、毕业管理、孵化器专项资金管理等制度,对入驻企业缺乏科学合理的优胜劣汰机制;随着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科教城服务和管理还跟不上新要求。针对办证难、注册慢、程序繁等顽症,市有关部门应该参照开发区管理模式,加快在科教城设立分支机构,并授予特殊权限,让引进机构、新办企业所需解决的各种问题都能够得到快速、高效办结。
    常州市审计局对科教城的审计情况和审计建议受到重视,市委办调研组根据科教城绩效审计调查报告编写了“科教城:机制创新激核力”专题。近日,常州市市委书记在包括该专题的报告上作出批示:这份报告有血有肉,有紧迫感、责任感,读后令人震撼。请四套班子领导、辖市区党政主要领导认真阅读思考,迅速行动起来,为常州转型发展竭尽全力。(周小波 陈力佳)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