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烟台生态社会建设中凸显审计力量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10日】
【来源:山东省烟台市审计局】
字号:【大】 【中】 【小】

联合国人居奖、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熟悉烟台的人都被这座海滨城市所获得一系列闪亮名片所深深折服。荣誉的取得来之不易,环境的打造更非一朝一夕之功,这其中也倾注了审计人辛勤工作的汗水,见证了审计人心系生态,建设美好家园的不懈追求。
    
雨污分流    城市的水更清了

曾几何时,烟台老城区污水管网建设滞后,地下只有一根排水管道,一到雨季雨水和污水混到了一起,污水处理厂无力处理,直接排放污染了近海海域水质,也给景区环境蒙上一层阴影。
审计部门在该市套子湾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中及时发现了这一问题,并针对全市污水处理能力的现状,提出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建成雨水和污水两套排放系统,提高工业和生活污水的精细化处理水平的审计建议,为生态建设注入了审计免疫的因子。对此,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立即责成有关部门在城市规划改造工程中认真加以研究,提出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
随着审计的逐步推进,目前,该市已投入资金1.32亿元,全面实施了老城区雨污分流工程改造,工程竣工后,将彻底杜绝污水抢占管道的现象,减少了污水外溢和对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的压力,将使烟台的海更蓝了、水更清了、城市更迷人了。图为审计人员冒着酷暑到雨污分流工程施工场地核查建设进度。




垃圾发电    城市的周边更净了

垃圾围城,蚊蝇飞舞,曾经是困扰许多城市发展的通病。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烟台的垃圾掩埋处理也出现了大量占用大量土地,并污染土壤和水源的问题。
出路在哪里?带着这个问题,审计人员在对该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场进行效益审计时,边审计、边探讨,并积极查找国内外垃圾处理的有关资料,思索着烟台垃圾处理的新模式。在参考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减少填埋量,实现垃圾环保发电的审计建议。审计建议很快进入市领导的决策程序,烟台市生活垃圾综合湿解工程于今年3月开工建设,该项目采取BOT模式,投资4.1亿元。工程将采用生物降解后再进行垃圾发电的最新工艺,将生活垃圾添加催化剂在高温、高压环境中进行湿解、灭菌、除臭和闪干,减少垃圾中有害成分。湿解熟料经机械化筛分,大部分用于发电,其余可用于园林绿化和农业种植,既实现了城市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又避免了直接发电产生的二恶英污染。
该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处理垃圾33万吨,减排温室气体5.4万吨,节约填埋土地29.7万立方米,提供上网电量7000万度,届时烟台市区生活垃圾将结束直接填埋的处理历史,进入资源循环利用的新阶段。图为审计人员深入市生活垃圾综合湿解焚烧车间了解垃圾焚烧处理运营情况。





三年大造林  城市的空间更绿了

建设生态社会,植树造林是重要一环,但由于资金缺乏、养护责任不落实、植树人员不专业等因素,该市也出现了“年年造林不成林,岁岁植树不见绿”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的提升。
怎样更好的运用财政资金,提高植树造林成效,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绿色宝库,成为摆在审计人员面前的新课题。目标明确了,该市审计局立即行动起来,结合市里正在开展的“三年大造林”活动进行跟踪审计,他们积极核资金、跑现场、访群众,查找资金、技术、管理、招投标等各个环节的漏洞,并要求林业部门切实采取措施边查边改:一是在每年雨季造林前开展了一次集中督查,督促各责任单位进行质量检查,对造林成活率较低的地方进行补植。二是严格规范造林招标程序,聘请专业性较强的监理公司,切实加大了工程监理力度,保证造林质量。三是进一步加大造林投资力度,市级兑现的补助资金,要及时拨付到位。
审计建议结出丰硕的果实,经该市林业部门核实,三年大造林工程实施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0亿多元,完成造林面积69.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2%以上,顺利实现了遍山植绿、遍城披绿的规划目标。图为审计人员参加植树造林、绿化家园活动。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