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河津:实行审计5+1模式 提升服务经济发展层次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07日】
【来源:山西省河津市审计局】
字号:【大】 【中】 【小】
     日前,山西省河津市审计局以全国、省、市审计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在提升审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上下功夫,着力发挥 “免疫系统”功能,实行5+1模式,即五“抓”一“巩固”,抓队伍、提素质,抓质量、出精品,抓成果、重转化,抓建设、强文化,抓廉政、严防控,巩固文明成果,为实现审计工作新跨越,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抓队伍  提素质

    该局科学制定学习规划,扎实开展培训教育,狠抓审计队伍建设,继续推进《1234567》审计工作系统工程,三方面学习,三结合提高,即:在书本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交流中学习;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学习和运用相结合、创新和借鉴相结合。以此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审计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胸有成竹才能出口成章,源于实践才能指导实践,该局要求审计人员争做“能查、能写、能论、能算”的行家里手,保持技高一筹、多学一招、看远一步、深入一层的行为境界,在“积累见识、增长学识、培养胆识、储存知识”中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能力素质,适应新形式下的审计工作。

    二、抓质量  出精品

    该局在《国家审计准则》、《河津审计局审计操作指南及规范》和《审计项目审理办法》的基础上,完善质量工作规范,健全质量考评体系。该局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实施,高质量落实,精耕细作,审计立项求“精”,方案编制求“实”,审计查证求“准”,质量评审求“严”,审计成果求“好”,努力做到事实百分之百清楚,定性百分之百准确,处理百分之百合法,审计项目质量就会“高端产品多,初级产品少”,拒做“差不多”先生。促使审计人员做到干必成,成必细,细必精,把审计项目质量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精心化转变,象对待艺术精品一样,精心打造每一个审计项目,使审计的高端产品、精品项目不断涌现出来,实现审计质量的新跨越。

    三、抓成果  重转化

    审计成果是审计工作的建设性职能,是服务于领导宏观决策的重要途径。审计机关要在“免疫系统”的预防、揭示、抵御三大功能上下大力气,着力解决审计建议“少、平、浅”的问题,切实增强审计成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树立“大审计”观念,跳出“就审计而审计”、“就项目论项目”、“就问题说问题”的狭隘圈子,加强综合分析,在做好审计成果的“深加工”、“精加工”上下功夫;加强培训学习,在拓展审计人员宏观管理知识面、善于捕捉信息和写作技巧上下功夫;加强考核管理,将审计建议纳入考评范围,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通过以上举措,该局努力把更多的审计成果转化为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转化为有关部门改进工作的“催化剂”,真正发挥审计工作的建设性职能作用。

    四、抓建设  强文化

    加强审计文化建设,是审计署在新形下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新要求。审计文化,恪守独立和谨慎,追求能力和修养,崇尚理性和证据,主张证明和公开,服务权利和公众。作为基层审计机关,该局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思想,以审计文化体现出的审计职业特征:精神独立、坚持原则、勤勉尽职、严谨细致、廉洁自律、客观公正、无私无畏、敢于碰硬为切入口,以全面履行法定职责、促进依法行政为目标,以宣传舆论和先进典型为导向,营造一种专业、文明、廉洁、和谐、严格、奉献、奋进、包容的文化氛围,继续加强审计法制建设、廉政建设、信息化建设,充分挖掘审计文化的牵引力、渗透力和聚合力,使审计文化成为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软实力。

    五、抓廉政  严防控

    该局时刻绷紧廉政建设这根弦,自觉在审计法律法规、条令条例和规章纪律的约束下开展各项审计工作,把《3334445》干部素质教育工程贯穿在审计工作全过程,以142个廉政风险点为主线,66条防控措施为手段,30项廉政制度为规范,以责任之心,谨慎之心,忧患之心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事一项。把审计“八不准”工作纪律作为廉政工作的基准底线,常修为审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婪之害,常敲廉政之钟,要求审计人员做到身守清规、心守寂寞、志守不移,定好人生的坐向标,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努力做一个勤学习、善思考、多实践、守规矩、建业绩的审计人,为局机关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审计队伍。

    六、巩固文明成果

    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永无止境,任重而道远。该局在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的基础上,全力打造“文明审计”品牌,继续推进《5114455》精神文明创建系统工程,建立长效机制,注重文明实效,丰富文明内涵,巩固文明成果,为审苑盛开的文明之花,勤浇水常施肥,创优生态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审计人的一份力量。(任清立)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