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积极推动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04日】
【来源:湖北省武汉市审计局】
字号:【大】 【中】 【小】

    2014年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审计局改变以往仅以单个部门为主体,零散、孤立地反映问题的现状,将市直一级预算单位作为一个审计整体,通过对31家市直部门预算单位的预算编制、预算批复、预算调整、决算草签、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等关键环节实施审计全覆盖,明显提高了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层次和水平。
    
    运用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管理系统突破审计瓶颈。2014年,该局首次利用与科研单位联合开发的以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管理系统为基础的数字化审计平台开展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在组织方式上,从全局10个业务处室抽调既熟悉业务又精通计算机的骨干成立审前调研组、数据攻关组、审计核查组。在审计方法上,坚持数据先行的理念,运用大数据技术,积极探索“集中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系统研究”的审计模式。审计人员将财政数据、会计数据、财政预决算批复、审计项目数据趋势及其他相关数据进行多维分析,待发现规律和线索后再重点延伸核查。该局多向挖掘数据需求,采集了覆盖31家一级预算单位的财政、会计电子数据。此外,还采集了市编办核定的人员编制、市财政局核定的公车及办公用房信息数据,初步实现了数据的多个关联与融合。通过将财政数据与预算单位的财务数据纵向关联,实现从财政预算编制、资金下达到预算单位的实际执行、从数据源头到末端的纵向贯通;通过将财政数据与市编办、市财政局核定数据的横向关联,实现多个部门间的数据资源整合,提升了数据分析的质量。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对海量数据进行多维度、多层次分析,首次建立部门预算违规行为和审计整改情况等数据库。这些数据库收集整理了武汉市历年来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常见的违规问题和案例,并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梳理。审计人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分析,建立了多种审计数据分析模型。这些模型保证在数据化审计平台下能对常见违规问题进行精确的“扫描”和“挖掘”,从而提高了审计效率,为部门预算审计全覆盖提供了技术支撑。
    
    着力推进市直部门单位预决算及“三公经费”预决算信息的公开透明。
在审计重点上,该局紧紧围绕预决算及“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透明的要求,从部门预算的编制执行、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以及“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的管理入手,加强对市直部门预算单位的审计监督,促进建设阳光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
    
    一是关注部门预算的编制及预算管理、控制方式。审计人员将部门运行经费的编制是否科学合理、均衡公平作为审计重点,通过对31个一级预算单位预算编制的数据核查发现,部分单位未将上年结转资金、往来可用资金等编入年初预算,少数单位预算编制过大和项目不细化,一些部门存在基本支出挤占项目支出、超预算、无预算支出、非税收入未上缴财政、银行账户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二是关注部门预算的执行及资金使用水平、绩效。审计人员将预算执行是否符合预算、用款计划、项目进度、有关合同和规定程序,以及政府购买服务是否规范、合理有效作为审计重点,通过审计发现,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资金在使用管理上存在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有的购买服务事项未通过公开择优方式选择服务供应商,有的未签订合同,有的合同签订后无履约验收即支付款项。
    
    三是关注“三公经费”的管理及行政运行成本的控制。审计人员对31个一级预算单位“三公经费”的使用管理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和重点核查,揭示了“三公经费”管理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如“三公经费”总体下降但少数单位未减反增,个别单位公务接待费转移到食堂或下沉,项目支出中接待费控制不严,年初缺少预算控制。
    
    立足全面规范强化审计整改落实。该局在2014年部门预算审计中,积极创新审计整改方式,多管齐下,促进预算管理“全面规范”,为推动预算公开透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结合本市具体实际,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审计建议。针对“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在使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建议财政部门统一预决算编制范围和口径;各预算单位从严控制项目资金中日常公用经费,特别是“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支出,市财政部门重视审计建议,从制度性建设层面逐条落实审计整改。针对“从严控制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的建议,武汉市财政局在2015年预算编审文件中首次明确,项目支出预算要细化“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的编制,并及时制定《武汉市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编制管理实施办法》、《武汉市因公临时出国经费管理办法》、《武汉市市级党政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武汉市市级党政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武汉市市级党政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吴震雄)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