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洋:牢牢抓住财政审计“牛鼻子” 积极探索实现审计全覆盖途径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09日】
【来源:湖北省沙洋县审计局】
字号:【大】 【中】 【小】

近年来,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审计局为及时跟进党委、政府审计需求,牢牢抓住财政审计“牛鼻子”,积极探索实行财政审计全覆盖,有效发挥了财政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功能作用。从2011年至今,该局每年对全县86个一级预算执行单位的财政资金进行了审计,基本实现了审计监督全覆盖,共审计金额117288万元,查出违纪违规问题金额7200万元,提出审计建议533条。

加强审计制度规范化建设,确保审计全覆盖有序推进。为了保证审计全覆盖有序推进,该局积极向党委、政府汇报,争取支持,以政府名义出台了《加强预算执行单位年度财政收支审计调查工作的意见》,对财政审计全覆盖的时间、对象、内容、程序以及工作责任、整改要求、结果运用等进行了细化,并把整改情况纳入县政府督查室重点督办事项,作为部门预算、评优评先、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为财政审计全覆盖提供制度保证。推行了审计标准化管理,参照现有的审计文书格式,制定了财政审计全覆盖的审计通知书、报告、公告等规范文本;细化了财政审计工作流程,制定一套较为规范的审计操作标准,对审计程序、内容、报告等进行了规范,对执法重点部位、主要环节、关键控制点的职权与责任进行细化明确;统一组织、统一方案、统一进点,集中取证、分类报告、分别处理,并将制度、操作规程、管理办法和常用的法律、法规汇编成册,做到以制度促规范,以规范保质量。同时,结合财政审计全覆盖的推行,进一步完善了岗位目标责任、项目质量考核、审计执法责任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自由裁量权执行标准等管理类、业务类、考核类规章制度,确保财政审计全覆盖工作规范化运行。

突破部门分工分配羁绊,重造审计业务管理流程。该局运用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的基本思想,引入竞争机制,重构整合审计管理流程、业务流程、人事流程,建立起运转有序、信息通畅、灵活高效、反应迅速的工作体系。一是优化配置审计组。打破业务、部门界限,虚置内部组织机构,优化人员组合,实现审计组组织形式的多样化,防止滥竽充数、审计走形式、人情审计、关系审计。二是主审竞争上岗。建立主审准入机制,实行主审资格认定制度,选用能力强、水平高、业务精的人员担任组长,克服主审任职条件及职责权限不明确、责任不落实的现象。实行不限年龄、职务和身份,所有人员均可参与主审竞选。采取公推公选、“毛遂自荐”、公开竞争的方式在全体业务人员中公开选拔,分局长、班子成员及综合、业务三个层次进行无记名投票,以不同权重计票,最终按得票高低确定主审候选人。担任主审的还必须是没有发生过违纪行为和违反廉政建设规定的、公道正派的人员。实行主审负责制,赋予主审人事调配权、经费安排权、综合建议权,由主审对审计组的所有事务全权负责。即:人员由主审管理、工作由主审分配、费用支出由主审评定、廉政风险由主审管控。三是人员双向选择。实行组长选组员、组员选组长的双向选择,推行人力资源优化整合。主审根据审计项目情况和自己的专长自主选择参审人员,审计人员结合自身实际和特长,选择参加审计项目,力求实现人员的最佳配置。一般通过2至3轮的自由组合,最终自行形成老少搭配、强弱搭配、专业搭配、人员构成多层次的审计组,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使每个人的特长得到充分展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大大提高了审计组的整体战斗力。对未竞选上审计项目的审计业务人员,根据工作实际另行安排具体工作。四是项目随机抽取。项目分配不按业务分工固定指派,而是将年度审计项目按单位规模及资金量大小等情况分成ABC等不同类别,根据各个类别的项目个数,先确定每个审计组的完成数,然后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确定审计组,避免过去一个科室长期审计同一个单位而出现的人情审计等问题。五是收入绩效分配。运用“积极性+刺激性”科学管理原理,建立合理、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在每个项目结束后,由考核组对项目进行打分计入审计组得分,项目主审按个人在完成项目中做出的成绩及贡献大小确定分配比例后,将得分计入个人绩效得分。年终,打破“一碗水端平、吃大锅饭”的平均分配体制,把文明单位、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各类政策性奖励工资作为绩效考核资金按个人得分比例进行差额发放,真正实现将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干部履职情况与经济待遇、政治待遇、个人荣辱挂钩,有效地解决了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达到了提能、提速、提效、提神的效果。

引入数据审计分析思维,努力创新审计作业方式手段。一是抓好审计全覆盖数据采集工作。针对预算单位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短期内无法实现联网审计,以及有些单位财务数据无法采集或采集后无用的现状,该局精心设计出“县直单位例审表”和“乡镇例审表”二套共计15张表格,并对全县所有预算执行单位财务负责人进行集中培训,对表格的所有指标、填报标准、逻辑关系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讲解,确保数据采集全面、真实、有效。二是加强数据审计分析。依托现代技术,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财政审计业务的融合,通过对财政相关数据采集、转换、审查、归纳与综合,开展集中分析、多维度对比分析,找出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把不同年度数据起伏较大、指标变化较多或同一年度指标明显高于平均水平的单位找出来,锁定审计疑点,跟踪追查,精确打击。三是积极运用数理统计、预测分析等现代审计技术方法。加强对预算单位的财务资料之间、业务资料之间、财务资料与业务资料之间、单位数据与行业数据以及跨行业、跨领域数据的关系进行分析性复核,开展资金流、业务流、数据流的关联分析审计,从“账务处理”拓展到“业务流程”,从“由点到面”盲人摸象发展到“由面到点”深入分析。

多维度开发利用审计成果,着力放大审计全覆盖效应。该局坚持多角度开发、全方位增值审计成果,坚持审计结果循环使用、全方位共享审计成果,努力实现财政审计全覆盖成果效益最大化。一是在决策管理上实现增值。该局积极开展审计情况综合分析,加大财政审计成果的深度挖掘,加强对财政收入、支出结构以及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性的综合分析,注重揭示和反映财政管理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和管理漏洞,向上级提供尽可能多的有价值的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在服务宏观管理决策体现财政审计全覆盖成果的价值。如,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条意见出台后,对全县各单位招待费、交通费、培训费、会议费等支出情况进行了全面地综合性分析,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管理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二是在推进制度法规完善上实现增值。针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从体制机制制度上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帮助被审计单位提高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规范财经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据统计,2011年以来,县、乡(镇)党委、政府和审计单位采纳审计建议,出台规范性文件、制度办法共计150个,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三是在扩大社会外部效应上增值。通过电视、报纸、网站等不同的渠道,加强财政审计成果宣传,稳步推进审计公告制度,财政审计成果在各个层面和领域得到了广泛利用,实现审计成果社会共享和利用的最大化。如2015年在政府全会扩大会议上对近几年财政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公开通报,还对全县200多名领导干部进行了审计知识培训,引起了极大反响。财政审计全覆盖工作受到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称赞和社会广泛好评,审计地位得到明显提升。(肖萍 许金龙)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