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强化审计监督四举措推动反腐败工作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22日】
【来源:福建省审计厅】
字号:【大】 【中】 【小】

近年来,福建省南平市不断健全完善反腐败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积极探索纪检监察机关与审计机关加强协作配合的有效做法,充分发挥审计机关监督职能作用,进一步增强反腐败合力,取得一定成效。

一是落实主体责任,发挥审计监督的表率作用。该市高度重视审计监督在反腐倡廉中的表率作用,把审计发现问题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重要手段,每年坚持由市委常委、市政府领导带队,抽调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等骨干力量,对各县(市、区)、市直有关单位开展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细化梳理成“问题清单”,由该市委、市政府领导对被检查的县(市、区)、市直部门领导进行约谈,并现场对约谈问题进行“签字背书”。该市连续16年开展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述廉述责,把审计发现等突出问题作为“点题”述责的重要内容,并进行现场民主评议。同时,将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整改落实情况纳入政府绩效管理考评内容,纳入组织部门干部选拔任用和专题谈话的主要内容,进一步传导责任压力,推动整改落实。

二是突出问题导向,发挥审计监督的反腐作用。紧盯重点领域,着力遏制腐败易发多发态势。针对工程建设、医疗、林业等腐败问题易发多发领域,南平市审计局统筹全市审计力量,采取“兵团作战”模式,每年选取一至两个重点,开展专项审计。目前,已完成对南平市林业、水利、公路、医疗等系统以及政府投资项目的专项审计。其中,仅2015年政府投资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一个项目就移送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案件线索34件,移送违法违纪人员48名。通过问题整改,达到“审计一个项目、规范一个系统”的目的。紧盯“关键少数”,着力强化权力的运行和监督,该局结合市、县换届工作,突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这个重点,着力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单位和关键岗位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2015年以来,该市共对196名领导干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查出违规金额1.78亿元,27名“问题官员”被党纪政纪处分或调整工作岗位。紧盯群众关切,着力整治侵害群众利益问题,该局加大民生资金审计监督力度,2015年以来开展了医疗系统收费、社会保障资金、扶贫资金、农机补助资金、涉农资金、自然资源资产等一系列重点民生项目和资金审计。并针对群众关心的保障性住房问题,连续三年开展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查处119户不符合条件对象违规享受住房保障待遇,14名公职人员因弄虚作假套取公积金被移送有关部门处理,有效落实了国家住房保障政策。

三是健全联动机制,发挥审计监督的能动作用。落实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通报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交流共享信息资源,强化经济责任结果运用。落实查办大要案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查处大要案协作配合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强化办案协作配合的具体措施。建立经常性联系制度,确定南平市纪委案管室作为该局日常工作联系部门,归口协调与查办案件相关的重要情况通报、协作事项办理、案件线索移送、信息资料沟通等事项。健全问题线索移送机制,完善该市委反腐败协调机制,明确各成员单位每月5日向纪检监察机关报送问题线索,大要案线索或重大案件情况应随时移送。2015年以来,审计机关已向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移送违法违纪问题线索和事项139件。健全办案协作机制,根据年度审计计划,事前向纪检监察机关了解审计对象有无与审计内容相关的信访举报等问题线索,增强审计针对性。健全办案人才库,纪检监察机关根据需要抽调审计人员办案,增强办案力量。2015年以来,累计抽调审计人员150余人次配合纪检监察机关办案。

四是强化结果运用,发挥审计监督的震慑作用。倒逼问题整改,建立审计整改责任制,确定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督促落实,列出整改清单,分解整改任务,实行对账销号,确保整改工作不留死角。将审计问题整改工作纳入该市委、市政府督查督办事项,全程跟踪监督,促进审计整改成效。转化审计成果,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机结合,认真分析问题发生和存在的深层次原因,督促建章立制,促进审计成果转化为预防成果。针对审计发现较多单位在财政资金管理使用上存在不规范的问题,及时提出审计建议,推动出台《南平市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实施意见》《南平市救灾物资回收管理办法》《南平市本级政府性债务管理实施办法》《南平市本级财政拨款结余结转资金管理办法》等一批规范性制度,进一步堵塞漏洞。严肃问责追责,针对审计发现问题,及时启动问责。对审计整改不落实或落实不力的,依纪依规严肃追究责任;对违纪违法的问题线索,及时移送纪检监察或司法机关处理。2015年以来,该市审计机关共审计510个单位,查出并处理违法违规问题金额3.46亿元,向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移送案件线索142件,通过与纪检监察机关协同办案,使70多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有力地惩治了腐败行为。(陈薛良、郑晓冲)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