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三个三”开展“四水共治”项目审计服务城市生态建设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21日】
【来源:湖北省武汉市审计局】
字号:【大】 【中】 【小】

“四水共治”是武汉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点工程,是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工程,近期,湖北省武汉市审计局履行服务城市建设职能,对“四水共治”重点建设项目开展了审计。审计中,该局以服务城市发展、加快环境治理、促进民生改善为宗旨,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精准发力,为把武汉建设成滨水生态绿城服务。

做到“三个转变”,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一是转变审计理念。强化“四个意识”,紧紧围绕打造城市、经济、民生“三个升级版”目标,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于“四水共治”审计实施全过程,充分发挥自身“免疫系统”功能,服务于武汉改革发展总布局。二是转变审计定位。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八大监督”,首次将审计监督从行政监督独立出来,标志着党和国家对审计的新认识和新定位。此次审计,武汉审计充分发挥反腐利剑作用,注重揭露和防范各种现实和隐形风险,做到出实招、动真格、讲实效,对项目中违规、违纪、违法事项一查到底、绝不留情,以督促武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政策举措落实到位,确保国家资金每一分钱都实实在在用于项目建设上。三是转变审计方式。从静态的审计向动态的审计转变,不仅只关注审计对象某一时间段或某一具体事项,还用科学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来深入分析各时间段、各事项之间的联系;不仅关注微观的细节,还从宏观角度统筹推进项目高标准严要求的落实;不仅下大力气搞好竣工决算审计,还做到全方位锁定“四水共治”的整体推进,全过程跟踪监督和服务,促使“四水共治”改革治理成效达到预期,适应“三化”大武汉发展战略。

强调“三个坚持”,应对审计工作新挑战。一是坚持以创新为引领,推进以大数据运用为核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打造“两库一平台”,通过连接市发改委与市建委的项目库,获取在建项目的实时数据,通过对武汉市社保数据库、红盾工商信息网、Google卫星地图等大数据信息的采集分析、关联对比,抓住数据、理解数据、分析数据,使审计结果更加准确。二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发挥国家审计的监督和保障作用。以“南湖孤岛”、“武汉看海”、“电视问政”等媒体焦点为问题切入点,围绕建设资金流向与实施运行管理“两条主线”,平行调查、交叉比对,摸清底数、揭示问题,通过审计调查和绩效分析,促进解决提标治污和涝水抽排工程建设中的实际困难和矛盾,推动“四水共治”工作取得实效。三是坚持以提升审计质量和效率为中心,积极推动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和审计建议的精细化。吃透市委、市政府有关“四水共治”项目有关政策和要求,深入领会上级指示,做好前期调查,做到审计计划细致周密;运用信息化工具应对“四水共治”项目数量多、数据量大的审计压力,快速发现、精确定位审计突破口,让违法乱纪无从狡辩、关联交易无处遁形;围绕审计发现问题,挖掘产生问题的根源,提出可操作性强的审计建议,并督促相关部门及时整改。

突出“三个着力”,服务城市建设新发展。一是着力强化生态效益绩效评价。围绕武汉市推进“四水共治”的总体要求和“水更安、水更畅、水更净、水更优”的治水五年目标,以水资源供给力、水环境承载力的提升情况作为效益评价标准,对水环境治理、水文明打造、水生态保护的经济、效率及效等方面开展绩效评价,助力生态效益绩效管理制度化、常态化,推动武汉生态水网建设的新战略新发展。二是着力加强政策政令跟踪落实。以促进政令畅通为首要目标,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从大局着眼、细处着手,从生态水网建设、运营和管理执行全过程,分析体制、机制和制度的现状、执行和落实,揭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推动“四水共治”的重点与难点建设,监督建设资金安全运行的同时,促进防洪保安、排水防涝、污水防治、供水保障的政策落在实处、发挥效益。三是着力发挥国家审计“溢出效应”。通过对海绵城市、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南湖出江通道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的审计,加大“四水共治”各责任单位建设管理的压力和动力,促使水环境治理系列规章制度的完善,规范相关部门政府引导的行为。通过改进新媒体动态宣传、完善审计公告制度,让未接受审计的相关水环境治理单位根据审计传递的各类信息和审计反映的正面审计判例,自觉规范自身行为、调整相关制度,发挥国家审计的制度效应、约束效应和示范效应。(陈鸣)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