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武汉办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技术提高长江上游环保审计工作效率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18日】
【来源:审计署武汉办】
字号:【大】 【中】 【小】

       审计署驻武汉特派办在今年的长江上游水污染防治及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专项审计调查中,充分依托计算机审计技术,通过收集长江沿岸城市水源地取水口、排污口等地理坐标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图形分析,迅速有效地核实了部分沿江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的情况,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核实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是否存在排污口,是水环境保护审计项目的重点内容,传统审计方法主要依靠审计人员手持GPS设备现场勘查。但这种方法面临4大困难:水源地保护区缺乏界碑,或界碑标识不明显,难以确定保护区的范围;部分排污口处于水面以下,肉眼难以发现;排污口数量众多,逐一核实工作量大;异地审计对当地地理特征不熟悉,容易出现较大误差。武汉办在审计中了解到,环保部门对长江沿岸取水口、排污口的GPS坐标均有登记,而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存有长江沿岸的卫星拍摄地图,且这些信息都是公共信息。于是审计组决定改变传统做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把长江沿岸的卫星图片与相关取水口、排污口地理坐标做叠加分析,以确定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排污口的设置情况。

       通过向专家咨询及多次测试后,审计人员选择了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9.2,利用该软件的计算、测量、绘图功能,在长江沿岸卫星地图上,根据取水口位置绘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再与排污口坐标叠加,直观显示出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的排污口分布情况。先是利用Coord4.0坐标转换工具,将环保部门提供的GPS坐标转换为与卫星图片一致的平面坐标,把转换结果导入地理信息系统,在长江上游平面电子地图中精确定位,标识出取水口与排污口位置。然后,对照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相关规定,以取水口为基点,在电子地图上测量、绘制出水源地保护区的详细区域。最后,将排污口位置与水源地保护区位置叠加分析,形成图片证明材料。

       为避免因取水口和排污口坐标数据不准确、人为操作失误等原因造成审计结果不实,确保审计结论的准确性,该办审计人员一方面将上述分析结果交被审计单位核实,另一方面对照地图进行实地测查,重点核实保护区边界附近的排污口是否为违规排污口。根据计算机审计提供的线索,经审计核实,审计组发现了两个城市的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的5个超标排放的违规排污口。(张海燕  陈霞)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