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矿工生命安全 发挥审计“免疫”作用——审计署兰州办开展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审计纪实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25日】
【来源:审计署兰州办】
字号:【大】 【中】 【小】
    2009年,审计署驻兰州特派办在Z集团审计期间,根据该集团主业之一为煤炭生产的情况,将煤矿生产安全管理作为审计重点,抽调计算机专业人员和审计人员组成信息系统审计小组,对Z集团所属8家煤矿的安全监控系统进行了审计。审计发现的问题受到Z集团高度重视,及时督促各煤矿进行整改,并向所有下属煤炭生产单位转发了安全监控系统审计专题报告,要求举一反三,进行自查自纠。兰州办这次对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审计,提前发现隐患,及时促进整改,充分发挥了信息系统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从关注民生的角度选项目

    从2006年开始,兰州办不断开展信息系统审计探索,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锻炼了一支优良的队伍,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审计成果。2009年,兰州办将信息系统审计作为全年总体工作思路中“三个创新”之一,并改变以前积累经验、锻炼队伍的主导思想,转向审计成果的体现和“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

    本着积极稳妥、有的放矢的原则,兰州办在2009年度的审计项目中选择了Z集团公司财务收支审计等四个项目,分别进行信息系统审计的前期调查,寻求合适的审计项目。

    Z集团的主业之一是煤炭生产,而在煤炭生产领域,生产安全一直是个沉重的话题。相关研究资料表明,2007年全国共有3786名煤矿工人死于矿难,其中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149起,在这些事故当中,瓦斯爆炸是“第一杀手”,占到47%。而在另外的一些资料中,瓦斯爆炸事故的比例甚至更高,达70%以上。

    我国煤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装备安全监控系统,借助信息化手段来预防瓦斯爆炸事故的发生。安全监控系统是一种硬件和软件高度结合的信息系统,对矿井下的瓦斯浓度等数据进行连续监测,当瓦斯浓度超过限定值时,发出报警并自动切断电源,避免电器产生的火花引起瓦斯爆炸,因而被称为“拯救生命的IT系统”。为减少瓦斯爆炸事故,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于2006年10月发布第10号令,对《煤矿安全规程》进行了修改,要求“所有矿井必须装备矿井安全监控系统”。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普遍装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国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数量和矿难死亡人数逐年下降,但瓦斯爆炸事故还是时有发生。2009年2月22日,山西焦煤集团西山屯兰煤矿发生瓦斯爆炸,77名煤矿工人失去了鲜活的生命。而此前的2月17日,西山煤电网站刚刚发布消息,宣布屯兰煤矿完成安全监控系统的升级改造。另据相关媒体报道,在瓦斯爆炸之前和爆炸时,该煤矿的安全监控系统并未发出任何报警。

    兰州办副特派员魏强同志对信息系统审计工作高度重视,在了解了Z集团信息化及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初步调查情况后,认为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关系矿工生命安全,Z集团所属煤矿的安全监控系统能不能及时发挥作用?在它的运行中还存在什么样的隐患?这些问题值得审计人员关注。通过多次讨论,兰州办最终决定在Z集团审计项目中开展信息系统审计,而信息系统审计的重点就是煤矿安全监控系统。

    以做学生的态度作准备

    兰州办成立的信息系统审计小组以计算机专业人员为主,虽然具有一定信息系统审计经验,但都是第一次接触煤炭行业,对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更是陌生,为圆满完成这次信息系统审计任务,审计人员“磨刀不误砍柴工”,拿出做小学生的态度,开始了实施信息系统审计前的准备工作。

    相对于其他信息系统审计“无法可依”的困难而言,与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相关的法律法规较多,这成为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的有利条件,也是影响此次信息系统审计成败的重要因素。于是,审计人员多方收集、查阅资料,逐渐理清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与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政府管理部门发布的文件;二是《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等煤矿安全标准;三是《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管理暂行办法》等其他法律法规。在理清法律法规体系后,审计人员又对《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等重点法规深入学习,进行逐项的分析与讨论。

    通过法律法规的学习,审计人员对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比较抽象。为此,审计人员多次来到信息化程度非常好的H煤矿,该煤矿的安全监控系统负责人是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审计人员向其不断请教,与其不断探讨,听取其对安全监控系统装备、建设和运行管理的理解。与专业人员的交流,使得审计人员对法律法规的理解更加切合实际,避免了刻板的照搬制度开展审计的尴尬局面。

    之外,审计人员还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丰富对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理解。在一些较为出名的煤矿安全监控论坛中,活跃着一大批安全监控系统的从业人员,他们在网络上的讨论更加详细具体,也更加鲜活,审计人员逐项阅读帖子,从他们的讨论中深化对安全监控系统的认识与理解。

    在前期准备阶段,审计人员更像是刻苦的学生,白天学习法规文件,晚上浏览专业论坛,并不时到煤矿向专业人士请教。审计人员这种谦逊的学习态度,得到了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的理解和支持,甚至将自己精心收集的研讨性资料提供给了审计人员,进行探讨与交流。

    经过充分的学习、分析与讨论,审计人员对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有了深入的理解,结合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目标,提出从政策落实、系统建设和系统运行3个方面对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进行审计,细分为11个审计事项,并制订出了详细的实施方案。

    用严谨求实的作风查问题

    这次审计选择的8家煤矿大多位于戈壁荒漠或大山深沟之中,很多煤矿离驻地要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审计人员克服困难,不断在驻地和煤矿之间奔波,以不放过一个疑点的严谨态度落实问题。

    审计人员第一次到A煤矿调查时,该煤矿相关负责人提供了瓦斯监控日报表等安全监控系统运行资料,显示除了设备调校等原因引起的误报警,该煤矿2009年上半年没有发生过瓦斯超限。但根据审计人员了解,该煤矿虽然为低瓦斯煤矿,但因地质结构复杂,相关指标非常接近高瓦斯煤矿,并且一直是按高瓦斯煤矿进行管理。那么A煤矿没有瓦斯超限是由于瓦斯治理措施得当?是安全监控系统存在问题?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审计人员抱着疑问对安全监控系统的电子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电子数据中瓦斯超限频繁,这与纸制报表没有超限记录的现象差距很大。于是,审计人员多次与该煤矿相关负责人进行沟通,寻找其中原因,在看到审计人员根据电子数据整理出的、详尽的瓦斯超限统计表后,相关负责人终于承认了该矿瓦斯超限比较频繁,为规避相关部门检查,编制虚假安全监控系统运行资料的情况。

    在W煤矿,审计人员对传感器型号不符合安全标准等其他煤矿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后,没有发现相关方面存在问题,于是将安全监控系统的备份数据带回驻地进一步分析。在对传感器监测值进行数值分布统计分析时,审计人员发现某传感器的最高值为18.58%,且出现频率很高。由于煤矿瓦斯爆炸的浓度范围是5%至16%,矿井很多位置的瓦斯浓度均低于1%,所以18.58%的频繁出现不太符合瓦斯浓度的分布规律,引起了审计人员的高度关注,于是再一次来到W煤矿进行落实。最终核实该传感器位于瓦斯抽放管内,按照安全标准在低于25%时应报警,但该煤矿对报警值设置错误,导致该位置瓦斯一直处于超限状态但从未报警,并进一步发现该传感器在安装后一直未按安全标准要求定期调校,导致监测数据失真,最大值连续150多天未发生变化。

    在G煤矿,审计人员查看了传感器的调校记录,该煤矿按照要求定期进行传感器的调校,调校记录也很齐全,但调校传感器的数量要小于在用数量。由于当天还要赶往另一个煤矿,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取证后就离开该矿。在回到驻地后,审计人员重新整理资料,觉得虽然已经做了审计取证,但心中仍有疑问没有解开,G煤矿具体是那些传感器没有调校?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为了落实这些疑问,审计人员再次来到G矿,与相关人员一起逐个传感器进行核对,最终核实该矿在4个月前购置了一批传感器,但由于工作疏忽,一直未纳入调校范围,处于漏检状态。

    审计人员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加上前期积累的扎实的专业知识,使得信息系统审计工作得到煤矿相关部门的认可、配合和支持,顺利的按实施方案计划完成了信息系统审计的现场工作。

    以“免疫系统”的视角促整改

    结束现场审计后,审计人员将信息系统审计情况向办领导做了汇报。副特派员魏强同志对此非常重视,认为对于关系矿工生命安全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而言,发现问题只是第一步,更主要的是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促进问题得到及时整改,消除隐患,于是安排审计人员撰写信息系统审计专题报告,并亲自带队到Z集团,就发现的问题向被审计单位进行了通报。

    Z集团对兰州办这次信息系统审计发现的问题高度重视,组织专家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责令逐项整改,并成立专项督查组深入一线督促整改落实。同时,Z集团将信息系统审计专题报告全文转发给下属所有煤炭生产单位,要求举一反三、引以为戒,对安全监控系统开展全面的自查自纠。

    审计人员2009年7月2日结束现场审计,到8月10日时,所审计的8家煤矿均积极、及时地进行了整改。A煤矿停产整顿,对瓦斯治理措施进行重新论证;W等其他煤矿也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采取了补装缺少的传感器、对不符合安全要求的传感器进行更换、改变传感器调校方式和完善数据传输软件等整改措施,消除了相关的安全隐患。

    在整改报告中,Z集团公司认为兰州办这次信息系统审计“是对公司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应用的及时‘把脉’,对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并表示“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安全监控系统的完善工作,确保系统稳定,监控有效”。(李春青 成维一)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