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 审计署哈尔滨办财政审计工作取得成效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16日】
【来源:审计署哈尔滨办】
字号:【大】 【中】 【小】
     
    近几年,审计署驻哈尔滨特派办财政审计工作按照“摸清情况、突出重点、揭露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的工作思路,积极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有17个财政审计(调查)报告中的案例被审计署有关报告采用,审计调查工作直接促进财政部、水利部出台完善相关政策法规2项,地方政府出台完善相关政策法规7项,促进地方废止相关法规2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提高宏观意识,重点关注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存在的问题,努力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该办坚持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高度自觉地将财政审计工作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加大对宏观调控政策落实情况的分析检查力度,按照“整体性、宏观性、效益性、建设性”的要求,坚持“摸清情况、突出重点、揭露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的审计思路,着力揭示体制、制度、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中央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促进国家财税体制的不断完善,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2006年,该办反映的某省2005年预算少编漏报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百亿元的问题,被审计长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报告》所采用,关于加强中央转移支付资金预算管理的建议被有关部门采纳。该省进行了积极地整改,提高了全省中央转移支付资金预算编报的完整性。
    规范经济运行秩序,保障国家利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9年,该办充分发挥审计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黑龙江省中央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重点监督检查政策措施的落实效果,切实把是否有利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揭示问题、分析原因和做出处理的重要标准,从体制上深入分析原因,提出了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因地制宜出台拉动内需政策等6条审计建议,黑龙江省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了积极整改,相关整改情况被中国审计报头版报道。
    树立民本观念,倾心关注民生和社会建设问题,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该办在财政审计中高度自觉地关注“三农”和民生问题,关注资金投入的实际效果,中央转移支付支农资金专项审计调查从服务三农、关注民生的角度出发,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发现和分析问题,突出绩效审计思路,取得了丰硕的审计成果。共揭露出某省退耕还林政策执行不到位,影响生态建设目标实现;农村人畜饮水井长期闲置,中央支农专项资金未发挥应有效益等问题。上报的综合审计调查报告中2个事例被审计署的综合报告采用,并在审计署2008年第6号公告中向社会公告。
    认真总结经验,深化财政审计,努力构建财政审计大格。2009年审计署提出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工作思路后,该办认真总结2005年、2006年作为牵头单位,在组织实施黑龙江省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审计调查(试点)和辽宁省转移支付资金审计调查中开展财政审计一体化的工作经验,整合现有审计资源,创新组织方式,精心组织力量,努力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一是建立了财政审计大格局组织机构。成立了由“一把手”担任组长,分管办领导担任副组长,相关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财政审计大格局领导小组,建立了审计业务会议制度和编报工作动态制度,设立了指挥协调和信息共享两个牵头处室,对各审计组统一步调、互通资讯提出了明确要求。二是审计方式上坚持“五个结合”。即加强专业审计目标与财政审计目标的结合;加强一般部门单位审计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结合;加强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财政绩效审计的结合;加强专项审计调查与财政审计的结合;加强信息化建设与财政审计的结合。三是注意从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制度和提高财政绩效的高度整合审计信息,加强调查研究。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