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成都办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推进审计工作创新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15日】
【来源:审计署成都办】
字号:【大】 【中】 【小】
    近年来,审计署驻成都特派办进一步解放思想,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在审计管理和审计业务两个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开创全办审计工作的新局面。

    该办不断推进审计管理创新。一是按照国际质量管理标准和审计署审计质量要求,不断改进审计质量管理体系,并以此为抓手提高全办审计工作质量。2010年,以贯彻新审计法实施条例为契机,开展了“审计质量主题年”活动,制订了“审计项目审理操作流程图”,在审计组推行质量监督员制度,实行审计质量和公文质量通报制度,着力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制订了国家审计准则实施“导航图”,确保新国家审计准则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该做法得到了署领导的肯定,审计署法规司还对此做法进行了经验推广。

    二是积极推进审计项目绩效管理,制订并完善了《审计项目计划管理与成本控制暂行办法》,形成了“审前调查有概算、正式进点有预算、审计过程有核算、项目结束有决算、年终考核有评估”的成本控制机制,建立了项目进度与经费使用同步监测的对比分析统计制度,加强了计划管理。对部分审计项目实行了招标,积极探索审计项目合同制管理、绩效预算评估等工作。

    三是建立并完善了处室共性目标、综合部门履职和审计项目“三条主线”的网上考核体系。开展了职业道德标兵、计算机审计能手、信息和宣传成果能手、优秀主审等评选活动,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先嘉奖、晋级晋职、岗位调配、培训学习的重要依据,有效地激发了职工的积极性。

    四是提速机关行政效能。编制《重点工作分解落实方案》,把各项工作任务和目标都一一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责任人,明确完成时间和相关要求。过程中,加强沟通协调、督办催办和跟踪问效,定期通报各处室和个人审计成果、审计信息、审计宣传、审计质量等情况,保证署党组、办党组和办领导的决策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综合部门编制了“工作分工表”,坚持AB角岗位制,认真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机关运转不出问题。

    五是构筑廉政风险“防火墙”, 以“找”准风险点为基础,以“防”住风险为关键,以“治”理风险为根本,在全办审计廉政风险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得到了署领导的充分肯定。

    该办还积极探索审计业务创新。一是创新审计理念,在充分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上下功夫。如在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中,把促进灾后恢复重建的顺利进行,保障灾后恢复重建不出重大问题作为工作目标,在搞好监督的同时,注重对相关政策和问题的研究,并提出审计建议,积极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二是创新审计组织方式。如在抗震救灾款物审计中,针对4个厅级审计机关2200多人组成联合审计组的特点,该办打破常规,成立了由4个厅级审计机关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同时将审计组分为综合指导组、督办核查组、现场审计组、后勤保障组和中央单位审计组等五个大组和若干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加强沟通协调,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三是创新审计内容。如在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工作中,该办确定了“以规划为龙头,以资金为主线,以重大项目为重点”的工作思路,强调更加注重事中防范、社会责任和政策评估。

    四是创新审计资源整合。如在扩大内需审计调查中,该办采取“条块结合、分步实施”方式,打破处室界线,以结构调整为核心,采取“错峰调配”模式动态配置审计资源,解决审计资源瓶颈问题。在财政大格局审计背景下,全办实行“一盘棋”的审计模式,集中“优势兵力”打好“集中战”和“重点战”。在汶川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中,充分整合办内人力资源、有效利用地方审计机关和其他监督管理部门和职能部门的人力资源、并充分借用“外脑”,实现了1+1+1>3的效果。

    五是创新审计理论研究。制订了理论研究规划和重点审计科研课题管理办法,鼓励审计人员结合审计实践开展审计理论研究,积极开展研究型审计。同时,还通过确立工作目标、制定课题计划、健全激励机制等措施力促审计理论研究实现新突破。

    六是创新跟踪审计档案归集方式。比如,针对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存在审计时间跨度长、阶段特征明显、时效性强等特点,该办分别按“历次审计情况通报”这个“时间标准”和“每个地区的审计情况”这个“地域标准”进行档案归集,全面记录每个受灾地区各个阶段的跟踪审计工作内容、审计查出的问题和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等,完整体现出跟踪审计工作整个脉络。(王端述 张华荣)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