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长沙办首次组织审计项目后评估成效突出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19日】
【来源:审计署长沙办】
字号:【大】 【中】 【小】
    近期,审计署驻长沙特派办以“三个合格”暨“创新思维和提高执行力”大讨论活动为契机,首次组织开展了审计项目后评估(以下简称后评估),以此探索项目评价方式,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审计质量。按照该办去年通过的后评估办法,建立了较为科学的指标体系,探索了行之有效的后评估方法,并严格执行后评估操作程序,实行后评估工作小组集体评议和信息反馈机制。在这一系列措施的保证下,后评估结果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了审计项目的全貌,获得了参评处室的认可。后评估结果在办内通报后,审计人员触动很大,认识很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后评估指标体系。为全面、系统、客观地评价审计项目,去年底,该办制定了后评估办法,将后评估内容分为审计目标、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实施过程、审计成果、审计整改和审计成效六大类,并在各大类下设计了一系列指标,即由具体的近100个指标组成了后评估指标体系,既有绝对值指标,也有相对值指标,既严格遵守国家审计准则和相关规定的要求,又适当兼顾各审计项目的特点,能够比较客观、全面地反映审计项目的管理和实施情况。相对传统的审计项目评选方式,该套指标体系一是涵盖的内容更加全面,增加了审计目标、审计成本和审计成效方面的指标;二是增加了相对值指标,更加充分反映了审计投入产出和工作效率。

    探索了行之有效的后评估工作方法。为了保证后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性,该办采取了一系列方法,行之有效。一是制定了指导性、操作性较强的后评估工作实施方案。根据该办后评估办法,结合2010年审计项目的特点,编制了后评估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了后评估操作流程,明确了后评估范围和对象,即对该办2010年已完成的涉及9个领域的9个项目进行后评估,要求对此次参评的9个项目分别写出后评估报告。二是记录后评估工作全过程。制定了后评估工作底稿,明确评审人员对其工作过程进行记录,如,审阅的资料、项目做得好的方面、欠缺的情况、计分情况等一一详细记录,一方面便于事后审查核对,另一方面增强了评审人员的责任心。三是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由于不同专业的审计项目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单纯用量化指标无法充分体现其全貌,因此,该办在后评估指标中增加了定性分析,根据具体审计项目和特定指标,进行纵向横向比较分析,客观反映项目审计情况。四是后评估工作小组集体评议。为了保证后评估结果的公正性、真实性和客观性,后评估工作底稿、后评估相关指标计分和计算、后评估报告等均经过后评估工作小组集体逐一审查、评议后确定。五是反馈后评估信息。为了保证后评估结论的准确性,将后评估工作底稿及相关计分、后评估报告等征求审计组的意见,根据审计组的反馈意见,后评估工作小组进行认真核实,确保后评估报告的公正性。

    明确了系统完整的后评估工作程序。为保证后评估工作顺利进行,要求后评估工作应经过五个步骤,评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第一步,组织学习。后评估工作开始前,召开后评估工作小组会议,学习了审计法、国家审计准则、后评估办法、后评估工作方案、操作流程及工作要求。第二步,集中审阅。评审人员集中时间审阅了9个审计项目档案资料,边审阅边记录,准确清晰地记录审阅情况和并进行初步计分。第三步,集体讨论。先后6次召开后评估工作小组会议,对评审人员的审阅记录和计分情况进行集中讨论、审核和修改。第四步,撰写报告。评审人员根据集体审核修改后的结论,对每个项目作出客观公证的评价,即按照项目概况、后评估过程、后评估评价意见、后评估发现的不足和后评估建议等五部分,撰写后评估报告并附上相关计分情况。第五步,征求意见。后评估工作小组将后评估报告及计分情况送各审计组征求意见,根据审计组反馈意见进一步核实和修改。

    采取了有力的保障措施,确保后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该办党组高度重视后评估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保障工作顺利开展。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办党组加强了对后评估工作的直接指导,并将此项工作列入该办2011年工作要点,作为该办管理创新的重要抓手之一。二是加强人力保障。在审计任务较重的情况下,确保此项工作所需的人员和时间,抽调了各专业业务骨干和高级审计师,成立了后评估工作小组,评审人员相互学习、优势互补。
 
    此次后评估工作,是该办深入贯彻落实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和国家审计准则,推进审计管理创新的一次有益尝试。这次后评估全面客观系统地反映了该办在审计项目现场管理、审计质量和成本控制、审计成果和审计成效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审计项目的管理和实施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不仅是对审计项目实施了一次全面的质量检查,进一步提高了全办审计人员的质量意见、成本意识和成果意识,还为该办今后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落实审计项目责任制、建立审计整改督导机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今后开展后评估工作积累了经验。(李艳平)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