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哈尔滨办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审计业务质量管理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01日】
【来源:审计署哈尔滨办】
字号:【大】 【中】 【小】
    
    近年来,审计署驻哈尔滨特派办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进取、做出特色、争创一流”的治办方针指引下,努力发挥审计在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等方面的“免疫系统”功能,以审计业务质量控制规范为载体,以管理与服务并重为理念,从源头到结果强化审计业务质量控制,有效防范审计风险,提升审计质量和绩效。
    
    一、加强源头控制,打好项目实施基础。一是设定审计项目主审标准,把好审计项目主审关。为了确保审计质量,提高项目组织水平,该办规定担任项目主审的审计人员除具备国家审计准则规定的各项条件外,还应具备审计、会计或者相关专业中级以上职称,通过审计署计算机中级考试和办内中级资格年检等硬性条件。二是实行审计项目“双主审”制,搭建成长平台。为加速青年业务骨干成长、在审计实践中全面培养锻炼干部,该办实施“双主审”制,大力启用35岁以下青年审计人员担任审计项目的副主审甚至主审,充分发挥他们求知欲强、富有创新力和计算机应用水平高等特长。三是坚持审计实施方案会议审定制度,确保实施方案对审计项目真正起到牵引作用。该办规定所有审计项目的实施方案均要经过审计业务会议审定,并在制度上详细列举审定程序和内容,要求对审计重点是否突出、审计事项是否细化、审计操作措施是否可行、审计分工是否合理、审计进度安排是否科学、是否能够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等方面进行重点审定,以保证审计项目的实施质量。
    
    二、突出过程监督,强化现场管理和服务。一是实行重点审计项目全程控制制度。该办对年初确定的重点审计项目指定专职审理人员,从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实施方案上会、现场审计实施到草拟审计报告并征求意见等每个环节进行现场督促和服务。专职审理人员通过全程参与审前培训、组内讨论、办内业务会议等多种方式全面掌握项目情况,及时向审计组指出审计业务质量控制方面的问题,提出改正建议。二是推行重点环节风险提示和督办制度。对非重点审计项目,该办要求法规处、办公室对项目下达审计通知书、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等几个重要环节进行控制,不定期提出督办事项清单并及时进行风险提示,以确保项目进度,防范审计风险。三是建立审计报告预审理制度。为了尽量把在审计过程中出现的定性不准确,证据不适当、不充分,重要审计程序不合规等一些不可逆转的质量问题消灭在审计现场,该办在审计现场工作后期,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形成前,指派审理人员前往审计现场,结合审计实施方案对审计报告草稿、审计证据等核心审计资料进行预审理并提出改进建议。
    
    三、注重结果管理,提升审计业务绩效。一是建立审计成果审核工作机制,把好审计信息和审计报告质量关。为了提高审计信息、专题报告的质量,该办建立由法规处复核证据、定性并提出审理意见,由办公室修改选题立意、篇章结构和文字表达的联合工作机制,分层次把好质量关。为了确保审计报告的质量,该办严格执行全部审计报告业务会议审定制度,要求办领导、法规处审理人员、办公室核稿人员和业务处相关人员全部参加会议。二是建立双向整合机制,提升审理干部业务素质和业务干部综合能力。为了缓解审计项目集中审理的压力,提高审理质量,该办在每年集中审理阶段将不担任项目主审的业务骨干整合到法规处,对非本处室项目进行审理,增强业务骨干换位思考的意识,锻炼业务骨干的综合能力;法规处人员也积极参与到不同类型的审计项目中,提高审计业务素质。三是加强审计结果落实工作,确保审计作用充分发挥。为了改变以往重审计、轻整改的局面,该办将审计整改情况纳入年度工作要点和绩效考核,采取调查回访等方式积极跟踪审计决定、审计建议、移送事项的落实情况,并及时梳理、分析和评估,提出进一步加强整改的建议,确保相关决定、建议得到有效落实。
    
    四、加强审计业务管理和服务成效显著。一是审计业务工作和审理工作的互动性增强,理解进一步增进。审理人员更全面地了解审计现场的实施情况,为审计组准确定性、充分取证提供了帮助,受到了审计组的欢迎,同时也减轻了审理人员正式审理的压力,审理与被审理的关系更加“和谐”。二是审计组严格执行方案,精细化管理和风险意识明显增强。加强审计业务管理和服务,促进各审计组严格执行审计实施方案,科学摆布人员和时间,生产“高端产品”的思路更加明确,“审一步看一步”和“碰运气”的思想逐渐淡化,对审计项目实行精细化管理的意识逐渐增强,审计风险意识更加深入人心。三是青年审计人员学习业务的热情更加高涨,创先争优的意识更加强烈。让青年审计人员参与审计业务管理,参加审计业务会议,指导和帮助青年审计人员养成依法审计、规范操作、思路明晰、严谨细致的工作习惯,也使青年审计人员面对审计业务工作更容易“入门”“上手”,进一步激发了青年审计人员努力工作、学以致用的热情。(陈金阳)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