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郑州办努力提升计算机审计水平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09日】
【来源:审计署郑州办】
字号:【大】 【中】 【小】
    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召开以后,审计署驻郑州特派员办事处认真落实刘家义审计长“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提升审计能力和技术水平”的要求,积极推进审计信息化工作,用“精、准、细、严”的标准开展计算机审计,努力提升该办计算机审计水平。

    一、认真梳理,保障计算机审计日常服务高效有序

    该办意识到目前计算机审计日常服务不是“循”而无“规”,而是有“规”不“循”。为此,在现有计算机审计运营维护、数据支持、电子政务和信息系统审计等制度、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计算机审计日常服务工作程序、办事规则、责任追究以及业绩考核,采取定性与定量、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使计算机审计日常服务质量渐入佳境。

    一是通过基本工作量和临时工作量的定量积分,明确计算机审计专职部门与业务部门计算机兼职管理员的岗位职责,尤其是计算机审计处与业务部门分工的结合部和交叉衔接部,做到各尽其责,事事有人负责,人人有事负责。
    二是通过对增值工作量和奖励工作量的定量积分,提升计算机审计专职部门服务品质,增强服务效能。不断激发业务部门计算机兼职管理员特长和主动性,在完成基础工作的同时,把本处室内计算机技术保障工作做得更深、更广、更有预见性。
    三是通过来自服务对象即全办工作人员的定性评价,促使计算机审计专职部门与业务部门计算机兼职管理员增强服务意识,形成服务习惯。同时,将评价结果与业绩考核相结合,提升服务的效能和激励的效果。

    二、重新设计,实现计算机审计业务流程优化再造

    针对部分处室现场审计时无视AO的应用、审计结束后方将开展计算机审计摆上案头的现状,该办对当前开展计算机审计的业务流程进行了分析、诊断,强调现场谋划计算机审计、取得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认为在现场审计中开展的计算机审计案例较之事后美化,更有环境、更有情节、更为真实。

    为此,该办对计算机审计业务流程重新设计,从整体上确认开展计算机审计的作业流程,明确所有具备计算机审计条件的项目AO审计全覆盖,提出“跨界混搭”、“双主审”等灵活多样的组织方式,要求审计人员从调查了解阶段开始就在资料搜集等方面有所倾向和准备,并在现场实施阶段和成果提炼阶段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给予充分的技术保障,纠正了部分审计项目因时间紧或其他原因在实施期间未运用AO系统进行审计,项目结束后才仓促“倒推”、“包装”的做法。同时,该办还要求审计人员以辩证的观点来看待AO应用实例的作用和价值,力求在还原审计项目个案“原貌”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把AO应用中的经验、方法、规律等体现出来,归纳形成具有可推广价值的计算机审计方法,确保在计算机审计方法和AO应用实例等征集活动中有所斩获。

    三、及时跟进,推进计算机审计现场管理实时动态

    一是视“指令畅通、行动迅速、协同运作”为计算机审计现场管理的目标,利用“审计项目执行管理平台”,启动信息化条件下大型审计项目管理方式,实现“全景”、“全程”式监督。通过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审计项目执行管理,在组织者与实施者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对审计项目进行统一组织和管理,实现在同一项目、同一时间、不同区域、不同审计人员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组织管理整体联动,为有效获取和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便利。

    二是将审计现场管理各流程与企业生产各流程类比,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PDCA循环)进行审计现场业务管理,把AO在审计现场的应用作为计算机审计现场精细化管理的重要途径。该办认为计算机审计的过程实质就是一个计划、执行、检查、分析、调整的循环过程,而在审计人员中广泛应用的AO系统,正是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实现审计业务的流水作业,提供的项目管理、数据采集、审计分析、审计抽样和数据交互等功能恰恰是对审计业务流程的分解。为此,该办要求每一个审计项目都要充分利用AO提供的信息处理技术和嵌入的审计业务流程,及时对可能的偏差进行预测,对存在的不足及时改进,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确保计算机审计工作开展与审计目标相一致。(郭强 徐会烨 陈四良)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