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上海办推进金融审计工作取得较好成绩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7日】
【来源:审计署上海办】
字号:【大】 【中】 【小】
    为认真落实署领导提出的“上海办的发展要与上海的发展和在全国的地位相适应”的要求,近年来,审计署驻上海特派员办事处立足国家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实践,着力打造金融审计品牌,努力加强研究,不断推进创新,在金融审计多个领域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是加强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研究和案例编撰工作,归纳总结创新方法,努力构建研究型审计。该办金融审计理论研究紧紧把握三大特点:一是全员参与,集体谈论,相互启发;二是各展所长,突出特点,形成特色;三是结合实践,重视案例,注重实效。仅2012年,该办金融审计先后对计算机审计、信托业务、理财业务、信贷业务、第三方支付业务等进行理论研究和案例研讨,相关文章陆续在《中国审计》、《上海金融》等省部级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有的获“国家审计信息化与国家治理”研讨会二等奖,有的入选中国审计学会研讨会论文集以及培训中心案例集等。此外还上报AO应用实例5篇。理论研究与审计实践达到良好的互动效果。

    二是加大对新出台宏观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力度,确保国家政策落实到位,提升审计的宏观建设性作用。近年来,该办金融审计在审计署的指导下,关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贷调控、房地产行业信贷调控、保障房信贷支持、三农信贷支持、小微企业信贷支持等一系列政策执行情况,取得了较好的审计效果。针对信贷领域呈现表外化、跨业化趋势,该办金融审计先后关注了房地产信托、银行同业代付业务、理财业务等多种形式的类信贷业务,揭示该类“影子银行”绕开国家信贷规模限制,向调控领域发放贷款,从而影响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问题。

    三是关注金融创新机构和创新业务,消除金融监管盲区,努力实践“免疫系统”功能。近年来,金融创新的速度、广度、深度都有了飞速发展。许多新型金融机构、准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一些正规或不正规的交易平台也不断涌现,鱼龙混杂。2012年,该办金融审计先后对辖区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等新型金融机构、准机构进行调查,发现了一些体制、机制问题,甚至是案件线索,对维护金融市场安全、规范该类机构发展、消除金融监管盲区起到了一定作用。

    四是挖掘金融体系新型利益输送渠道,揭示重大金融风险状况,努力打击金融犯罪,维护金融稳定。近年来,随着金融犯罪手段的不断变化,直接的骗贷案件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利益输送模式。该办金融审计最先发现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利益输送模式,并成功揭露多起案件线索,在金融业界形成巨大影响;同时对通过电子交易平台、大宗场外交易、中介费用等利益输送形式牟利开展审计。此外,该办金融审计关注重点地域、重点行业、重点业务在宏观经济趋紧形势下的突出风险,为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该办金融审计立足上海、放眼全国,努力占领金融监管的制高点,为“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做出新贡献。(陈文夏)
【关闭】    【打印】